■还是那句话,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是个多面体,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从前我以为世界上分两种人:好人和坏人。所以当药家鑫撞倒人又捅死对方的时候,我想,这一定是个心理扭曲了的变态,今天不杀死张仪,明天也会杀死李仪。总之判死刑是必须的。而柴静眼中的药家鑫似乎没有那么可恨了,他成了错误的家庭教育的牺牲品,是没有得到心理疏导的病人,他不是冷冰冰的杀手。应该同情吗?也许吧。可是判死刑是错误的吗?我不知道。张仪很年轻,药家鑫也很年轻,柴静说,(大致意思)两条生命的逝去并没有换回什么。她对药家鑫的死刑有一点点疑问,也许她还会暗地质疑法律留有死刑是否正确。可是设身处地地想想,张仪和她的父母又何尝不无辜?张仪死了,还要她的父母原谅凶手,让这个杀死女儿的凶手继续活在世界上,享受女儿没有能够继续的幸福,是不是太残忍了呢?如果原谅了,我觉得这简直是圣母的行为。而身为普通人,应该是没有这种程度的大度吧。联想到江歌案,如果是柴静,或许会像药家鑫案子一样的采访方式,提供给观众多面的事实依据,但是要求原谅,是不能够的。世界或许不是非黑即白的,但人心是生不可测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人都可以成为骗子和杀人犯。有时候觉得柴静的文字中有一种看淡人生的佛系,没有对没有错,世界看似和平。可是这样的世界是很奇怪的不是吗?佛系可以是一种心态,是面多某些事的处理方法,但如果人人如此,事事如此,血性将不复存在。就像书中所说:我们需要法律去约定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底线。
■有时候会觉得柴静太过感性,而感性在记者工作里是比较忌讳的吧。虽然她在书中多次提到记者应该用事实说话,选择给观众看得,而判断权在观众手中。可是一个太过感性的记者,她的语言、行为会不由自主地影响观众的判断。但记者又不是机器人,也很难没有个人的感情吧。好矛盾,思绪像一团毛线球,把自己绕晕了。
■《看见》让我看见了人性,叶哥叶嫂的灾后生活、爷爷送别的歌声、邻里在在灾难过后的重聚、史安定的学生们,有人的地方就有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