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大尺度的话题 科普的三个境界

一个大尺度的话题 科普的三个境界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07-16 09:24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

一个大尺度的话题

"大了,就不一样"; 如果一个系统已经变得很大了,可是它还在使用过去小尺度的游戏规则,那就会出大问题。

不是审美上的大尺度,而是数学和物理上的大尺度。这个知识可以算是一个基本知识,很多书都讲过,但是还没有成为常识。

一般的观念中,对“尺度”也是有点概念的。比如有个众所周知的笑话是这么讲的 —— 古代有个人想象皇帝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想到他自己每天用铁锄头种地干活,而皇帝的条件肯定好很多,那皇帝大概是用金锄头来干活的。这个人不知道当财富增加的时候,人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生变化,不能单纯按比例放大。大了,就不一样。

然而在很多问题上,恰恰就是在使用这个错误的“按比例放大”思维。

设想这么一个问题 —— 把一个普通人的身体按比例放大5倍,会发生什么事情?答案是他将会被自己的体重压垮。

如果按比例放大,那么每个尺度放大5倍的结果,是这个人的重量将会是原来的5^3倍,也就是125倍。这个人的身体仍然依靠肌肉和骨骼支撑,这些物质能承担的压强不变,腿的支撑力就和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那么支撑力就是原来的5^2倍,也就是25倍。

支撑力只放大了25倍,重量却放大了125倍,这就肯定撑不住了。所以如果真的有什么巨人国,那些巨人的身材比例就不可能跟我们一样,他们的腿必须非常非常粗才行。

大了,就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界中大型动物和小动物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一只老鼠从悬崖上掉下去,可能没什么大事儿;同样的悬崖如果是一只猫掉下去,可能会受伤;但如果是一匹马掉下去,它很可能就会摔死。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同大小的动物在摔向地面的时候,它们承受的冲击力是和自身的重量成正比,而它们承受冲击的能力,是和自身的表面积成正比 —— 一个是尺度的立方,一个是尺度的平方。动物的尺度越大,它所承受的压强也就越大,所以小动物不怕摔,大动物很怕摔。它们的着陆速度一样,但承受的冲击很不一样。

再举个例子就更明白了。你可以用塑料搭建一个玩具桥,然后用钢铁制作一个玩具小汽车,那么这个玩具小汽车可以很好地在塑料桥上行驶。可是如果你按相同比例放大,用同样的塑料材质搭建一个真实的大桥,用同样的钢铁去造一辆真正的汽车,你再想让这辆车通过塑料桥就肯定不行,桥一定会被压垮。事实上,如果尺寸足够小,一辆钢铁玩具车甚至可以通过一座用纸做的桥。

人多了,也很不一样。

比如你有一个创业公司,全公司上下几十个人,有人管人事,有人管后勤,绝大部分人具体干活,一切都挺好。可是如果你们公司的规模扩大一百倍,变成几千甚至上万人,各个部门的人员比例结构,就一定会和小公司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复杂程度并不是和人数成正比,而是和人数的平方成正比。最简单的分析,如果人和人之间都互相写信,那么需要的邮递员人数就必须和总人数的平方成正比。公司人数越多,负责协调管理的人员将会不成比例地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机构越大,就越臃肿。

以此类推,当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越多,这个国家需要的公务员人数也会不成比例地增加。经常听到类似“中国的公务员人数太多了”这样的抱怨 —— 公务员都是纳税人的钱供养的,自身并不生产财富,这样的人岂不是越少越好?

汉朝的时候,是8000个人养一个公务员;唐朝,3000个人养一个公务员;明朝2000人养一个;到了清朝是1000人养一个公务员 —— 而今天的中国,则是18个人养一个公务员!这不国将不国吗?

“不能按比例计算”这个道理,就知道拿古代公务员人数跟今天对比毫无意义。而且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和古代完全不同。也许中国公务员人数的确多了,但也绝对不应该降低到清朝的比例。

用小尺度的事儿推测大尺度的情况,就特别容易犯“皇帝拿个金锄头”的错误。有人说过,宏观经济学如果只留下一句话,那就应该是“国家不是家庭”。可是我们总喜欢用家庭的事儿去类比国家 —— 其实家庭内部都是熟人关系,而国家中主要是陌生人关系,这两种规律完全不同。治大国,怎么能如烹小鲜呢?

大了,就不一样。这个规律并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而且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如果一个系统已经变得很大了,可是它还在使用过去小尺度的游戏规则,那就会出大问题。比如说美国的政治制度。

为什么现在美国的政客不干实事儿整天忙竞选,像个娱乐明星一样搞煽情演讲,靠演技争取民意支持?这个现象背后,其实也是个尺度问题。

美国的政治制度是200多年以前设计的。1789年成立第一届国会的时候,众议院中总共只有65位议员,是按人口比例从全国各个州中选拔而来,而当时美国的总人口只有400万人。65个议员代表400万人口,平均每个议员只需要代表6万人。

6万人是个什么规模呢?在今天的中国,也许一个公安分局、甚至派出所的辖区就有6万人。从这6万人中选拔一个人,让他代表父老乡亲们去首都开个全国性的大会,一点问题没有。议员能够听到选民的呼声,选民也容易了解议员,没准都跟自己的议员握过手说过话。

后来美国人口越来越多,众议院人数也逐渐增加。可是到了一百多年前,众议院达到435个人的时候,人们意识到不能再继续增加议员了。四百多人开会吵来吵去已经很难达成决议,如果再上升到七八百人,那会就没法开了。于是当时立法,众议员人数从此就设定为435人。

议员人数封顶,可是美国的人口总数还在不断增加。到今天的美国,每个议员需要代表超过70万人。

面对6万人,那都是父老乡亲。面对70万人,那可能都是粉丝。议员们倾听民众的呼声以及和民众交流的方法变得和过去完全不同了。美国人现在有必要反思,200多年制定的这套体制,是否还适合今日的美国。

总而言之,“大了,就不一样”。

最后再讲个笑话。《数盲》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士。保罗士自己做了个小实验。他给福布斯富豪排行前400的超级大富豪们都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要搞一项重要研究,缺乏经费,希望每位富豪赞助2万5千美元。超级富豪的个人资产都在4亿美元以上,这2万5千美元仅仅相当于其中1/16000。

保罗士说,如果谁有个好的研究项目让我赞助25美元,我肯定乐意,而25美元已经超过了我所有财富的1/16000。既然我可以接受这个赞助比例,富豪们能不能也按相同比例出钱呢?

有的富豪真给他回信了,说的都很客气。当然最后的结局是保罗士一分钱也没收到。

知识点二:

科普的三个境界

《万万没想到》说的是怎么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去理解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

大陆传统上,科学写作这个工作叫做“科普” —— 向公众“普及”科学。“科普”,似乎是作者居高临下的态度 —— 这个知识太高级了你不懂,我给你讲讲,让知识落地,让科学流传 —— 就好像老师讲课甚至牧师布道一样。在内容匮乏的时代这个姿态也许可以,而现在则不行。电影、电视、游戏、社交网络这些东西早就占领了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现在连读书的人都很少,又有多少人会去读一本科普书呢?

让科学流行,到底是为了对科学好呢,还是为了对读者好?难道读科普书是一项公益活动吗?

科学写作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读者。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用、也是最有趣的内容。读科普书应该纯粹是为了自己,那些不读科普书的人亏大了。

“科普”根本就不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内容分类 —— 未来所有值得让人读的文章都应该与科学有关。科学写作,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写作方式。

当前的“科普”,有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科学知识。有些科学知识可以破除迷信,比如“鬼火其实是磷火”。有些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比如某某东西致癌或者不致癌,中式坐月子法到底好不好。还有些科学知识纯属谈资,可以显示一个人博学多才,比如说太阳系到底有九大行星还是八大行星,其中的历史掌故。这些知识,是晚报和中学生读物中的流行内容。

这些内容统统不值得专门写文章。它们最多只适合给文章做个边角素材,平时应该以什么百科的形式放在网上,谁想了解就用搜索引擎直达。读者之所以觉得科普文章没意思,就是因为这样的科普文章的确没意思。

第二境界是科学思想。有知识不等于有思想。知识只是一点,思想则是包含这一点的前因后果,是一个故事,还可以是一套方法论。比如说,你告诉我蜜蜂传递信息是靠跳舞,这只是一个知识 —— 我拿它有什么用呢?但如果你告诉我蜜蜂的群体决策机制 —— 怎么侦查,怎么交换信息,怎么投票表决,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跟人类的决策方式怎么对比 —— 那这篇文章就很有意思了。读者从文章中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多少条知识,更是思维的乐趣。

而且思想可以借鉴,可以类比,可以举一反三,可以跟别的思想组合。思想可以让人成长,可以作为工具和武器。大陆青年中有个流行词叫“三观”,说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普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帮人“正三观”。一个人如果掌握很多科学思想,他就对这个世界有个正确的看法,就能过好这一生,就知道什么东西值得追求。

第三境界是科学本身。现代科学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家距离公众越来越远,这对双方都不好。你说一句“某某欧洲顶尖科学家、某某委员会认为转基因食品无害”,公众就能相信转基因食品无害吗?你说一句“建这个加速器有可能带来重大物理发现,这事关大国荣誉”,公众就愿意国家给你拨款吗?

有些科学家和科普作家认为公众就应该老老实实地仰望科学,其实公众不敌视科学就不错了。想要取得公众同情,你必须把科学本身的逻辑解释清楚,让人能够独立思考,自己做判断。这个工作非常非常难,但是非常非常值得做。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代人,也的确有必要了解那些科学家都在干什么 —— 他们干的事儿实在太有意思了。有好奇心的人不可能不关心真实世界的大问题,也许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但是科学家们在寻求答案过程中的种种心思和算计,实在令人赞叹。

美国主流媒体上的文章,早就到了第二和第三境界。《纽约客》如果有篇文章是讲“时间感”的散文,其中必定会引用现代理论物理学。《哈佛商业评论》如果有篇文章讲团队管理,其中必定会提到一项最近发表的学术研究。《大西洋月刊》如果有篇文章讲一位新晋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必定会非常详细地讲解他的理论在学术圈内部的种种争议。

你甚至可以说,美国其实没有科普文章 —— 因为所有文章都是科普文章。

这种水平的文章在中文世界太少了,但是读者很需要这样的文章。所以我说我感到特别幸运。我做的事就是用适合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写第二和第三境界的文章。

目前在大陆,响应时代需要的科学作者还有不少,比如“罗辑思维”和“果壳网”这些新媒体中,就有好多高手。

而且大陆读者的眼光也越来越高。现在消费升级,新兴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对传统的杂文、尤其是什么“唯美散文”、“心灵鸡汤”之类不屑一顾,要求文章必须有“干货”和“猛料” —— 你的内容必须对我真有用,得有过硬的研究结果支持,最好还新奇有趣。

相关文章

  • 大了,就不一样

    感谢有机会读到万维钢的日课——《一个大尺度的话题》,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个“大尺度”不是娱乐意义上的,而是...

  • 话题:“君子之交”的尺度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历史各家对“君子”的道德标准不一,在《论语》中从仁,义,礼三个方面对君子进行勾勒划分,...

  •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变换尺度

    解释所有问题都从三个不同尺度找原因:宏观尺度的长期原因,中观尺度的中期原因,微观尺度的眼前原因。 例子:我们为什么...

  • 【三个境界】的境界

    (一)《一代宗师》的三境界: 【见自己】:自我塑造。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你是不是也觉得感恩教育有时像苦情教育?

    前文说到,做选择时有各种尺度,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不同的尺度,在做选择时就会有不同的境界,最终也导致...

  • 2019年清华美院科普展示(科普展览策划与设计)考研手绘真题解析

    2019年清华美院科普展示(科普展览策划与设计)考研初试手绘真题如下: 题目:根据以下图片设计一个展厅,尺度不限。...

  • 失眠的尺度

    我有一回在办公室说起街区的尺度话题,有小同事咯咯就笑了,这小孩一说尺度就往歪处想。 我查了一下,尺度本来就是科学名...

  • 赚钱的三个境界

    人赚钱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靠体力赚钱;第二个境界靠脑力赚钱;第三个境界靠人脉资源赚钱。每一个境界都离不开自身专业...

  • 大了就是不一样~随笔

    "大了就是不一样"听到这句话后,你第一个想到的会是什么? 看到万老师近期的一节课的题目叫做<<一个大尺度的话题>>...

  • 20170512 得到日磕团 第15天

    20170512丹丹丹评万维钢 科普的三个境界 万老师的书《万万没想到》在台湾出版了,这也是他写的第一本书。我很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大尺度的话题 科普的三个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kk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