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似悲剧的结局却迎来喜剧的春天——读《牛虻》

看似悲剧的结局却迎来喜剧的春天——读《牛虻》

作者: 铮哥wu | 来源:发表于2018-03-07 11:59 被阅读0次

    看似悲剧的结局却迎来喜剧的春天——读《牛虻》

    2017-7-26 11:19

    “牛虻”一词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和文学原型。为何选择这样一种看似嗡嗡讨厌的蝇虫作为主人公的名字?说法有二,一是神话寓意,在牛虻被处决,牛虻留给女友琼玛的小诗正是解开“牛虻之谜”的钥匙。希腊神话中,万神之王宙斯爱上河神之女伊俄,由于惧怕天后赫拉的报复,便将美女伊俄化身为一只白牛放逐于天河之滨。嫉妒成性的天后派出一只牛虻去攻击牛犊,使她颠沛流离,奔跑过半个世界。最后受尽磨难的伊俄来到非洲埃及,才恢复了人形。天后指派的“牛虻”无疑充满着“嫉妒与复仇”的意味,这暗合了小说的主旨以及故事发展过程。二是哲学寓意,“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是一位著名的街头演说家,他擅长激发出人们自身所蕴含的知错和纠错能力,即理性。这无疑对当时的雅典统治者构成了一种实际的威胁。于是,当局以“亵渎神和毒害青年”两项罪名,将这位七十岁高龄的麻烦制造者送上法庭。面对五百人庭,苏格拉底发表了最后的申辩。他说,如今,雅典如昏睡中的骏马,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咬它、使它警醒的牛虻! 当然,雅典这匹“昏睡中的骏马”既不能理解、也不肯原谅苏格拉底这只奋不顾身、充满智慧的“牛虻”。雅典人最终判处他死刑。这也隐喻着主人公的悲剧。

    以上是百度告知“牛虻”的寓意,个人认为其二更符合亚瑟选择“牛虻”为新生名字的缘由,时不时地以笔尖和行动刺激被宗教催眠的社会。意志坚强、勇敢机智的亚瑟不仅让其他革命者愿意跟随他赴汤蹈火,还让守卫他的士兵都愿意帮他,甚至不忍心杀他,可想而知当时的政治压迫、宗教宣扬并不能真正蛊惑人民的心智;神父不仅代表的是教会统治阶级,更体现的是当时社会人民在现实面前,习惯选择用上帝来做挡箭牌,采取的都是避实就虚的态度。就如同亚瑟临刑之际与神父的对话,指责神父凡事都以逃避现实来抉择,如若结局不尽人意,就找上帝赎罪,请求上帝的原谅。在上帝面前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可以放弃,这种所谓的虔诚笃信其实也是自我麻痹的一种表现,表面的高风亮节实则为逃避自己的内心所向。

    作者在书末对神父参加圣礼节的仪式进行了大量的描写,透露着仪式的繁复冗长,神父如行尸走肉般参加完所有的仪式,才终于发出内心的呐喊:我的儿子死了!我失去了我的儿子!他这一辈子都在上帝的面前虔诚跪拜,却隐藏了对亚瑟母亲的爱恋,不敢与亲生儿子相认,掩饰自己对儿子的爱和思念,最终在那个充满了形式化的圣体仪式上勇敢地承认了过去,这对亚瑟来说才是真正的胜利,他最终不是用“一个钉锤敲碎了上帝的雕像”,而是用他的慷慨就义和神父类似“发疯”的豪言壮语击破了民众对宗教的盲目崇拜,撕下了奥地利妄图以教会的名义统治意大利民众的虚假面具。牛虻看似悲剧的结局却迎来了喜剧的春天。

    人性之爱与信仰的冲突永远都是文学作品喜欢选择的切入点。好书一本 推荐

    看似悲剧的结局却迎来喜剧的春天——读《牛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似悲剧的结局却迎来喜剧的春天——读《牛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lj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