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边走边旺
父爱无言,生养有恩。
这是七年前在QQ上写的一篇旧文,那时候父亲还能走路,只是为了省钱在江湖游医那里取牙齿伤了神经,导致吃饭喝水容易呛到,说话困难。每年端午父亲生日过后,只要父亲高兴,我总要接父亲去省城耍一个月。
七年后的今天,已经八十四岁的父亲,在岁月无情的年轮里,日益衰老,行走困难。从房间到堂屋一步的距离,进进出出,父亲要双手扶墙,双脚移动几分钟才能完成。
父亲曾经高大的身躯,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如今佝偻如虾米般的身躯却再也不能挺直,生活就像一个残酷的杀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生生把父辈的精气神抹杀干净。
01 父亲生日
生长在七十年代,生活是残酷的,但精神是充实的。父亲赶集回来,一颗水果糖、一根薄荷糖,无知的我就会乐半天。
长大后,在父亲泪眼婆娑中独自远行,每月一信成了父亲的期待,孩子的平安是父亲的心愿。当电话替代书信时,父亲却担心话费太贵而惜字如金。
每次电话时,父亲就三句话:“一、你们都是好的吗?二、你们上班忙不忙?三、注意身体好好上班,万事如意。”得到肯定回复之后,就以耳朵不好听不清楚为由,在笑声中把电话交到老母亲手里。
父亲的生日是五月初一,过后没几天就是端午节,不管日子过得多忙,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三姐妹都会相约,一起回家给父亲过生日。
那次哥打电话说:“父亲生日时,因为忙可能回不了家,如果你们有时间就回去陪父亲耍哈。”
记得给七壤打电话时,七壤说:“老五欸,幺儿哩,我硬是想你得很哦。你父亲过生回来不?你父亲说他生你们不回来,喊我们都不去,你回来就打电话哈,我要来看哈你,还给你留了一个鸡。”
给九壤打电话时,九孃说:“五姐,你父亲过生回来不?七孃打电话说的,你父亲年纪大了,不用吃啥子都要得,到时我们两姐妹要去看哈大哥。”
给二姐打电话时,二姐说:“你好久回来吗?父亲生,走得到不?上次父亲来耍时说的,他生日不去,再等几天端午节,等你回来了再过去。”
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短短几句问候,传递着老少两辈人之间,彼此深深的牵挂和惦记。只要看一眼,坐一会儿说说话,看到你好我好能吃能睡,就放心了。
一直想给父亲写点啥,却迟迟没能下笔,当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流逝岁月就如翻开的一本书,一页一页浮现于眼前。
02 平均分配
每次我们回老家耍,到要离开时,父亲总会拿着秤与塑料袋,准备给远行的孩子们分装亲手种植的花生。
霞姐每次都笑着恭维:“外公是公平的。”
父亲听后只是呵呵地笑笑,丝毫不影响他的爱心分配工作,殊不知这是父亲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缺衣少食的八十年代初。土地刚刚包产到户,对于孩子多的家庭,能填饱肚子不挨饿就是最大幸福。逢年过节,在家里自己炒一点蚕豆,我们都会高兴半天。
炒好的蚕豆,父亲总会平分为六份,让最小的我优先选择,等几兄妹挑选完毕,最后剩下的两份就是父亲和母亲的。
从我记事起,母亲的牙齿就一直痛,不能吃硬的食物,自然这一份又被贪嘴的几兄妹瓜分完。而父亲呢,则慢慢地剥着蚕豆壳,品尝酒的辛辣与蚕豆的脆香,看着孩子欢快的笑脸,惬意而满足。
那时候吃嘛嘛香,剥一颗蚕豆放嘴里,用牙齿一点一点磨着蚕豆的表皮,炒香的淀粉慢慢渗透在唇齿间,老香啦。
不管怎么省着吃,衣兜的蚕豆还是在慢慢减少,父亲下烧酒的那一份,最后还是进了我的衣兜。
哥哥姐姐肯定知道,不过一开始的均分有目共睹,最后的偏爱,他们选择了大度。
03 弯曲的脊背
记忆中父亲的脊背,早早的就弯曲了,但在我眼中,一直是宽厚、高大、坚挺的。
爷爷的过早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八个。奶奶是小脚女人,那时最小的姑姑才两岁,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年幼的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义不容辞的扛起家庭的责任。
随着我们几兄妹的到来,两位叔叔和四位姑姑也陆续成家,接着分家过日子。父亲母亲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外婆、外公、奶奶三位老人,一年走一个,整整三年,三位老人的离开,这对父亲母亲的打击犹如雪上加霜。
不管生活如何为难,看着自己的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日子还得过下去。父亲挺了挺不再笔直的脊背,继续在那一亩三分地里数着盼着,生活的油盐酱醋,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就看土地变魔术。
那时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一年养一头三百多斤的猪,毛猪八毛钱一斤,能卖到两三百元左右,就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收入。
而那时,农村娶一个媳妇,礼金两百元。卖一头大肥猪,刚好可以娶一个新媳妇,这是很多年以后,与孩子们闲聊的笑话。
以我们这样的家庭而言,这样的大笔收入还是很难。所以父亲的身影,几乎都在土地里刨食。
春节一过,大地还没解冻,父亲已经扛起锄头,把坚硬的土地一锄一锄挖松敲碎,理好排水沟,在分割好的豆腐干里育苗。春天的红苋菜、木耳菜、辣椒苗、茄子苗、苦瓜苗、豇豆,秋天的菜苔苗、油菜苗、芹菜、莴笋等在薄膜的保温保湿下,粉嘴、发芽、生根、长叶,浇水施肥每天都在变化,从卖嫩苗到成品菜,父亲的背部与肩膀,一天也没歇空。
一分、两分、五分、一角,积累起来,给孩子拿到学校换成学费、午餐、晚餐。
不过遗憾的是,最终还是辜负了父亲的期望。那一年沿海一家电子厂到学校招工,刚上一年学的我,为了不让父母再为难,自作主张报名跟随去了海边打工。父亲在我离开学校后,每每在桌上端起饭碗就流泪,此后种植菜苗的习惯却一直坚持到2015年,实在走不动了才放下一辈子的挚爱。

04 自制力
父亲在进入老年后,自制力表现得非常强烈。长期抽自制叶子烟的父亲,不知啥时候突然就把抽烟习惯给彻底戒掉。
能走动时,凌晨五点大家美梦正香时,父亲准时起床,打开门放放鸡鸭,坐一坐泡杯茶,新一天就开始了。中午一小杯酒,一把花生,就是最爱,午后小睡一会,起来到地里走一圈,扯扯草,捉捉虫子,看看蔬菜瓜果长势喜人,心满意足。
现在的父亲,喝水都少了,烟酒更是早就戒了。
一直喜欢看抗战片子的父亲,每晚五六点就早早准备晚饭,吃过饭后找到自己喜欢的片子,看完两集差不多就九点了,此时不论多好看,也吸引不了父亲,准时上床休息。
在自制与持之以恒这点上,年轻的我们真不敢与父亲比,这还真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用母亲的话说,就是父亲硬是睡得戳。我想,这与自律和坚持分不开,良好的习惯,还得自己约束和坚持。

这次回来,已经耍了22天,又快到分别的日子,看着父亲日渐佝偻的身躯,摸着萎缩得皮包骨头的双手和肿得发亮的双脚,内心却隐隐发痛。好想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拨到少年时,重温一遍儿时旧梦,重走一遍儿时路,加倍珍惜,不辜负父亲那深深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