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法律的故事,其实可以从“法科生”这一次说起。或许说是现在司法环境的不断完善,无论从学生还是学者,律师还是一线的审判工作者,都会给自己加一个帽子,美称为“法律人”。
没错,我曾经也是这个队伍里面的一员。剧情也是如同大家想象一般发展下去,在大三一节公选课程上,自己无聊间翻阅凌斌老师撰写的书中有一个词让我顿然停下来重新考虑,是否自己配得上“法律人”这顶帽子?生活确实就此般偶然,“法科生”这一词让我重新审视自身的“法学”专业学习。
一、何为“法科生”####
在我的理解中:法科生,即修学法学专业的学生。为何以“科”字修饰?法学本属于人文社科中的一分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也属于一门科学,只是研究方法有所差异,是可以被训练提升的。既然属于科学,也就具有其相应的包容性,而非简单的只有法律这一小版块。
前段时间朋友圈疯转的那条“法学专业:连续6年被评为罪没用的专业”一时间引起诸多共鸣,法学连续6年被列为“红牌”专业,不免让我们自己人觉得有点尴尬。当朋友专门转发后@我,打算嘲弄我一番时,我回击一个不屑的表情,“这倒未必,主要看人。足球比赛被红牌罚下一方赢球的场次也不在少数,在‘红牌’警告的学科,我‘法科生’也会强行逆袭。”
为何一个前途未卜的人却如此出言不逊?或者你们可以将其当做是“人之将至,其言已善”罢了。夏洛特烦恼里面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人生有那么一次机会时光可以倒流……”其实后面是大家更为熟悉的那首歌《一次就好》,那我们就来一次倒流吧,哪怕真的不会实现,我们也体验一次真正的“法科生”就好。
二、“法科生”的大学体验####
回到那个稚嫩的年纪——兴奋地步入大学那一刻,还是那没有改变的谎言,“到了大学你们就轻松了”;还是那没有丝毫防备的“课堂点名”;还是那没有变化的期末图书馆和自习室,依旧挑灯夜战,疯狂“复习”……但是这一次,我们是夏洛;这一次,我们选择“重生”。
(一)这一次,专业需要我们扎实学习。
依然是那样PPT闯天下,依然是那样陪着老师睡完每一节课以示衷心,依然是那样期末对重点百般饥渴却要面对整个“宇宙”。这一次我虽然改变不了此等“恶习”,但我会选择读完那一学科的一本教材,即使我并没有读懂,疑难之处逼迫自己记录下来,或许度娘,或许查阅资料找老师讨论,体验与每一位任课老师交流的感受。我也会选择整理这一学科涉及的相关法条,Google出重点,上课无聊时浏览一遍,估计也困了,至少顺理成章地睡过去吧。四年下来,专业课基本达到扎实,这一标准也不需用课程成绩去衡量,毕竟考试存在骗术,知识学习自身便有最直接的“客户”体验。静下心,不问考试,把专业课程都过一遍吧。
(二)这一次,项目训练需要体验尝试。
依然是那样为了奖学金,成为各类比赛达人;依然是那样为了保研,应付各种学术科研活动;依然是那样为了丰富经历,忙于应对各种工作。但这一次,你需要走心地逛一逛这一圈“项目”。
1.比赛,要参加。大学应该扩展个人的宽度,所谓术业有专攻,但在这个强调跨界,讲究维度的新时代,宽度可能比深度更适合大学阶段的培养需求。我想,我应该不会错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阳光体育系列赛”、合唱比赛这些吧,横向体验这是我想要的?
2.科研,要参加。放下保研的功利心,做好一份科研项目,学会如何检索资源,处理好每一环节(开题、调研、撰写、答辩、结题)。每一小项都是需要用心去耕耘,即使本科教育不要求此等技能。但能够在自由的大学时光,充分利用时间自学,专心科研,只能道“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3.公益实践,要参加。“公益活动”是国外名校考核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公共管理的一项内容。大学不应该以“象牙塔”的枷锁套牢现代大学生,步入社会,参加社会公共管理,贡献自己而感受社会真实冷暖的一面。
4.学生工作,要参加。“无用社交论”是目前批判大学校园学生组织的一大热点论断,而并非参加学生工作必然是为了人际交往。学生工作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更重要的是志同道合之人一同学习成长。电脑技术(Word、Excel、PPT、Prezi、AE等)、新媒体运营与管理、摄影……一群人开心地玩转某项技能不应是好事么?这一次,我们只为“成功”找方法,不给“失败”找借口。
5.见习实践,要参加。学是为了用,即使是哲学,也是一门运用的学科。专业实习、跨界见习、家教学习,这一切对于大学生一直敞开大门,我们需要的是勇敢地往前踏出那一步。
(三)这一次,个人知识架构需要搭建。
财经作家吴晓波一年会给自己增添一个书架,新增藏书200余本,其中30-40本是认真专研。4年本科教育,我们真正读完的书(非教科书)能有多少。读书并非一蹴而就,读多少不重要,能在大学阶段完成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悄然已经属于佼佼者。社会错综复杂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如今已经不是一两门单独学科就能解决你的“难言之隐”,同时完善的知识架构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完成。吴晓波曾推荐大学生应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不但要读国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要看建筑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也要体验艺术的熏陶,体育运动的人体美学等。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殊性,知识架构的共性也要符合个性的发展并补充个性的不足。书本上的东西必然存在局限性,关注时政,了解前沿动态,关心生活细微之处,或许需要我们一步步慢慢地挪动。
这一次,始终不会在我身上再次出现。或许真的出现时候,我应该站在小李子身边,呈现的估计就是《盗梦空间II》。在这个充斥“毒鸡汤”的时代,“反鸡汤”的阵营也将是无比强大。大学选择是多元的,时间却是短暂的,有舍才有得。引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一言:现在我们各个领域都处在变革的大潮之下,对于个人来说,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最好的做法就是在自己的领域做好自己的是,剩下的自然会水到渠成。
是的,而“法律人”终究也会是从一个个“法科生”中走出来……
【本文已向“约法”公众平台投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