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毕业后的第一年

毕业后的第一年

作者: 刘鹏宇 | 来源:发表于2014-05-13 15:15 被阅读0次

    2013年四月一日入职 A 公司至今,已过去一年。总得来说,从学生时代进入职业生涯的第一年过的有声有色。A 公司是一个非常扁平化的公司,同时我又得到了 Boss 的充分信任,因此非常幸运的接触到了在大公司可能几年也不会接触到的事情。由于做的事情很少有重复,我可以持续的高效吸纳学习,这对于我宏观了解今后的职业生涯以及学校以外的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是以「管理培训生」这个高大上的名字进入公司,实际的 Title 是「Marketing Representative」,即营销代表。我负责公司的美国子品牌在大中华区的从零打造,包括营销策划、展会宣传、公关推广、商务拓展等,还同时负责该子品牌在国内的大客户接洽等工作。

    选择加入

    2012年10月28日,我确认了 A 公司发来的 Offer。我选择 A 公司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公司的人都很优秀,第二是公司的产品我很喜欢。

    从初面到终面,我前后一共接触到了公司三位创始人中的两位,其中之一是研发总监,也是我后来进入公司交集最少但是非常敬重的一位。这位先生当时打扮的像个路边大叔,但他精湛的技术能力让我折服。面试聊项目时,他完全没接触过我的课题(我的课题属于忽悠能力很强的理科纵向课题,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然能迅速抓住最核心的部分进行深入展开;跟他随便聊起一个前沿科技(记得当时聊的是 Lytro 光场相机,我之前还看过相关的 Paper),他在听我简要描述之后就可以不断引导我的思维进入这个产品的核心技术层面。短短半小时,受益良多,也汗流浃背。后续在公司我的工作虽然与这位先生无关,但技术上的问题偶尔邮件或当面咨询,都能得到最满意的答复。

    另外一名创始人是面试过程中聊的最多的一位,是公司的总经理。这位先生具备极强的「现实扭曲力场」,简直像是个小乔布斯。由于后续日常工作多向他汇报,因此也经常能跟随他去见各式各样的行业精英。令我惊愕不已的是,他在与任何人初次见面时,都能以很短的时间,在气势上直压对方。不论面对的是上市公司高管,还是知名期刊总编,还是知名商学院院长,或者国际级媒体记者,各行各业的人,在与总经理先生畅谈之后,往往都会表露出钦佩折服的心理,部分还会发展为不错的朋友。当然只有扭曲立场是不够的,这位先生以真诚和勇敢待人,埋藏在强大躯壳下的则是善良和包容,这些也都是他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特质。我在一年的工作中与这位先生交集最多,中间也多次因意见不和进行激烈辩论,他始终不以身份压人,就事论事的态度让我佩服,他同样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人。

    面试中必然会接触人力资源部门,我一共认识了两位 HR,都是毕业于国内 Top2高校的才女,不论是外在的气质,还是谈吐与思维方式,都让我感觉到与别的公司 HR的明显不同。这一点后来也印证了总经理先生「人资部必须用非常优秀的人」的观点

    除了人的原因,另一个让我加入的原因是 A 公司的产品。我是电子产品爱好者,对于各种设备即便没有玩过也见过听过。但 A 公司的产品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完全是颠覆式的技术,而且走在了领域的最前沿。于是我怀着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的梦想,义无反顾的选择加入。

    工厂实习

    正式入职是2013年4月1日,第二天开始了实习。A 公司在深圳有两个办公地点,一个是在关外的自有工厂,也就是说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自己做的。另外一个是在关内的小科技园区,是公司的研发和销售中心,我以后会在这边办公。

    自有工厂的存在,让公司新人获得了不可多得的生产实习机会,在四星期的实习过程中,我对消费电子硬件产品从采购原材料到成品发货的整个流程有了系统的认识,也通过上产线实习交流,对20岁左右的打工的年轻人的生活有了一定了解。这些对于了解产业链,了解消费者,和以后要做的市场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经历。

    全国巡回参加展会

    2013年4月10日,在入职的第十天,我作为参展企业工作人员,参加了深圳举办的中国电子展,三天时间面对来自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参观人员,持续不停的说话,晚上再一起总结聚餐,是一段充满激情的经历。

    第一次展会后,我的「广播忽悠能力」得到了充分认可,于是头儿安排我全程参与公司后续在国内的十多个展会。从四月到十一月,八个月时间,十多个展会,每个展会前后需要一星期时间,也就是说我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都在外地。

    按照原计划,每次展会我都是去做一下现场工作即可。但在5月份,之前全权负责展会所有事务的总经理助理突然离职,于是我开始全盘接手这份工作,后续展会的参报、合同谈判、设计策划、人员培训,甚至突发事件处理,都由我完成。

    不断的参展,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每次展会上,我能不断接触到各个行业的前辈,我非常享受跟这些人五到十分钟短短的交流过程。他们来自全球各地,包括台湾、日本、马来西亚,有行业精英、企业老板,有暴发户、政府官员,还有很多学者和媒体工作者。我觉得跟不同的人聊天是一个知识分享互换的过程,我分享我的积累,他们也会告诉我很多业内的情况。我本身有着对产品和技术的热爱,准备也比较充分,经常被来客误认为是研发人员,要跟我「坐下来慢慢聊」,每当此时,内心便会产生小小的成就感。

    很多展会都在外地需要出差,得益于前辈同事的指引,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总有源源不断的拜访目标,包括互联网门户媒体,报社,重点客户,以及很多业内很优秀的朋友。能够不断与优秀的人交流,确实是人生一大幸事。

    大客户接洽

    大客户接洽是贯穿整个一年的日常工作之一。如果说展会上与各行各业的人简短交流是对自己知识广度的扩展,那么与大客户交流绝对算得上是对固定行业知识的深度发掘。与我们最大客户 —— C 公司的深入接触,让我对整个消费电子渠道行业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我一年来职业生活中非常值得一题的部分。

    C 公司跟我们公司一样,也是三位创始人,虽然是一个刚创立不久的公司,但三位创始人却都是身经百战的行业绝对精英,他们都是上市公司顶层高管出身,说成是国内的行业领军人物毫不为过。C 公司是2013年4月第一次参加展会时结识的,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从双方第一次接触到后续的深度合作过程中的每一次会议,初期发言很少,主要是记录和学习,中间长期与同事一同去 C 公司开会谈判,后期也有过独自一人去 C 公司与三位前辈当面沟通磋商。除去会议,我还主导了合同的谈判和签署,负责双方公司合作会遇到的所有细节。C 公司三位前辈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由衷的钦佩。作为行业领袖,他们非常务实,条理清晰,反应迅速,身上有值得我长久学习的东西。能够担任公司与 C 公司之间的对接桥梁,我感到非常荣幸。

    除了 C 公司之外,我深入对接的还有香港的 T 公司。T 公司是香港某集团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专做消费电子渠道,其网络可以覆盖整个香港和澳门几乎所有的消费数码商店。不同地区的公司都有着不同的做事方式,T 公司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快」。不足30人的团队,做事效率非常之高让我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工作是我和同事(他是我们这个两人小组的 Team Leader)两个人完成了与 T 公司合作合同的拟订,由于是香港公司,所有书面的东西都使用英文。同事的英文很好,GRE 1400+,但我们都不是文科专业,对于合同中正式的表达方式费尽了脑筋。只得求助于各种工具和其它合同范本,记得当时还是在杭州的展会期间,我们连续几天晚上在酒店,最终如期完成了8页纸的英文合同。可以说与 T 公司的合作,我最大的收获是英文邮件的正式表达方式。

    客户在香港,所以工作的原因也去了几次。其他不多说,我唯一的感触就是:香港的很多东西(车辆、公共设施等)看着明明都很旧,但是依然非常有「质感」,或者说是「质量很好的感觉」?

    全国巡回校园招聘

    在2013年10月份的时候,我被列入了校园招聘团队的名单,不但要做面试官,而且要在宣讲会上台去讲。我觉得这可能不是偶然,因为之前公司给我所在的 Team 招过两个实习生,有两轮面试,第一轮是 HR 面,然后是部门面,部门面就是我一个人。随后那两名实习生在公司工作了两个月,她们的实习计划、每天的工作安排都由我负责,期间还有一段时间是在外地远程安排工作任务。回想起来,也许这些经历跟我加入校园招聘团队有一定关系。

    进入校园招聘团队的我又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工作才半年的我被公司认为可以代表公司形象了,还可以替公司选人了;紧张的是我不知道自己刚刚离校半年,就用完全相反的角色再次参加宣讲会,会不会显得太年轻。事实证明,激动是值得的,紧张也是必然的。

    宣讲会一共八场,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科大各一场,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各两场,虽然我们是小公司,但宣讲会一点都不含糊,基本都是在各高校最常用的几个报告厅举办,而且现场抽奖、微博活动、两轮宣传海报样样不少。另外,由于时间安排原因,北京和上海的几场宣讲会我没有参加。

    校招第一站是浙江大学,记得我们几个同事凑在浙大旁边酒店的小房间里,开始第一轮试讲,当时我虽然很紧张,但依然自信的认为我只需要把提纲理清楚,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事实是我第一次在酒店试讲的时候几乎就没能完成,一直卡壳,冒汗。宣讲会是第二天早上,于是我当晚熬夜把自己打算讲的东西全部敲在了演讲 PPT 的备注栏,一遍又一遍的看,在心中默念,不知道当晚睡觉的时候是不是都在背诵自己的演讲稿。第二天一早,该我出场的时候,我走上台,几乎是照着备注念,基本顺利地完成了演讲,之后自信心立刻爆棚,在 Q&A 环节心跳已经完全正常,面带微笑拿着话筒,与每一个提问的同学侃侃而谈,最后也获得了同事的赞美和 Boss 的认可。随后的两站就慢慢不需要看备注了,说的东西也不那么刻板了,再到最后面的场次,演讲之余,还能应变互动一下,博同学们一笑。

    事实证明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确实是真理,这次宣讲会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踏实做好记录其实一点都不蠢」。

    除了宣讲会,还有后的简历筛选和面试工作。简历筛选看似简单,其实认真对待每一份简历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日子,我们白天面试一整天,晚上回到酒店再继续一点一点选简历,发第二天的面试通知,基本都要工作到凌晨。

    在面试过程中,自己的表现相比宣讲会就成熟许多,也许因为平日里就是个「杂家」,同学们简历上的很多东西,我都可以拿出来畅谈交流。不知道被我面过的同学能否看到这篇文章,我想说其实当时的我,一方面是在面试,为公司筛选人才,一方面也看着一个个优秀的你们,不断地在内心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

    初次媒体露面

    由于公司的产品确实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华尔街日报、福布斯杂志、BBC、ABC 、CCTV、凤凰卫视等很多国际知名媒体都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过主动报道。由于港澳通行证没有及时办理下来的原因,我错过了和同事一同露脸凤凰卫视的机会。不过后在展会期间也接受了不少媒体的采访,互联网上也有一些报道。总体上来说,我认为自己面对镜头还不够从容,语速过快,虽然确实是一边构思一边说,但由于表情木讷,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背书。这方面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应当加强,应当精简出消费者能听懂的部分来说,而不是长篇大论搞科普。

    另外,还有两期值得回忆的电台直播节目。两次都是在深圳交通台,第一次是节目主播联系上总经理的,结果总经理没时间就交给我和同事两个人,第二次则是由于我保持着和主播的日常沟通,后来他又主动邀请我再去做一次,这个意外的惊喜也侧面验证了维持人脉的重要性。

    两次电台节目,我完成了前期和主播的沟通,以及简单的节目策划的工作。两位主播都很厉害,控场能力很强,不需要彩排,直接就 On Air了。最后在直播室中我有幸也发挥很不错,主播还非常贴心的发了高品质录音过来。在此要感谢 Boss 给我这个机会,一半是锻炼,一半是丰富人生阅历。

    中文官方网站重建

    七月份的时候,我提出中文官网必须正式重建。其实公司在我入职的时候是有中文官网的,但做的差强人意,基本是按照英文官网的样子硬生生翻译了一下。重建申请获得 Boss 批准后,我的 Team Leader 凭借其丰富的人脉第一时间便联系上了外部一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这位设计师是一位功力深厚的自由职业者。

    此设计师是全才,可以帮我们解决产品图片拍摄、后台代码、平面设计等工作,这个网站我需要做的工作就只剩下文案、框架、以及设计风格的确定。 关于风格的确定,设计师也已经给出了几个素材丰富的网站,经过对比挑选,我选了一个符合公司 LOGO 色调、比较简约的方案。设计师表示这个模板要做大量修改才能适用于官网,我依然坚持。最终证明官网的风格是成功的,做成之后大家都很喜欢。(参考:http://www.aftershokz.com.cn

    关于框架,当时我们召开了包括实习生在内的几次 BS(头脑风暴),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点可笑,但确实是最实用的,那就是「照抄国内某知名硬件厂商的框架」,当然我们也改了一些细节。这个「照抄」的决定是我恬不知耻地提出的,最终也幸运的执行了下来而且确实很实用。

    最终重头戏就是文案了,之前的中文站由于较为久远,文案几乎没有可取之处,而且产品线也已经进行了更新,我们确实需要更有说服力、更像是品牌宣传语的句子。这里,CCTV 的记者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在2013年1月拉斯维加斯的 CES 展会现场,央视记者对我们的采访最终上了当晚的新闻联播,新闻联播播放我们公司时的第一句话,最终被我们确定为了中文的主宣传语。

    主宣传语确定了下来,还有每个产品的一句话口号、产品描述细节、企业介绍等内容需要敲定,即便拉来公关公司帮忙,这些也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一轮又一轮的线上 BS、线下 BS,吃饭睡觉走路都随时准备记录脑子里冒出的小小灵感,就这样用过了大概一星期时间,文案部分终于被完全确认。

    在精英设计师的配合下,我们用了很短的时间,让新中文官网成功上线,那一刻,真的是由衷的激动。

    核心产品本土化

    这一年另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工作是完成了公司核心产品的本土化准备工作,大概从五月到八月,完成了包括办理各类认证、商标、执行标准,以及中文包装、保修条款、400电话、客服操作手册等工作。这段经历比较零散,没有激动和惊喜,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基本掌握了一个消费电子产品要在中国上市销售需要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同时也对产品序列号管控、保修&成本博弈等有了深入体会。

    这段工作还有一个大的收获就是:不论什么事情,多去参照同类产品的成熟做法绝对是效率最高的,甚至要高于官方的操作流程。这是因为产品上市准备工作是由多个国内机构共通管控,但是这些机构并不是完全平行的,有些会有交集甚至会有冲突。比如执行标准,就同时有两个国家级单位各自出台了内容几乎一致但标准编号不同的文件。这种情况甚至标准委员会内部的工作人员也弄不清楚(我电话咨询过多次),自行琢磨的难度可想而知。在做这部分工作时,我经常和同事一起逛各地的 Apple Store,仔细观摩别的产品在外包装上都有哪些东西,没有哪些东西,最后执行下来,结果也非常理想。

    所以说,对于职场新人,即便你手里有金科玉律,多向资深前辈请教、多向成熟对手学习,也一定是有很大收获的。

    一些工作习惯的养成

    高效的工作学习与良好的习惯有必然联系。以下是我这一年中用的最多的工具,列举出来供分享交流。

    OneNote,OneNote 是一个强大的知识管理工具,现在已有免费版。比起同类软件 EverNote,它的最强大之处在于可以像笔记本一样直接在页面内任何位置输入,非常有助于思维与笔记的同步。包括会议记录、工作笔记、头脑风暴、Boss 谈话、客户沟通、出差小结,以及所有项目相关的工作,我都会在有灵感的时候不断的记录下来,每一个话题会分一个板块或者标签页。开始不用过度去要求条理,等一个话题下记录的内容积累起来之后,专门花时间进行梳理归纳,形成层级列表的形式,一目了然。

    这样,通过一个 OneNote 笔记本,我一年当中所有的工作内容都会以非常清晰的形式体现出来,非常有助于自身的不断反省。当然,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工作交接时直接把OneNote 笔记导出发给交接人即可。

    MindMap,即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其实就是树状图。我常用的软件是 XMind,有免费版。其实思维导图可以算作是 OneNote 的延伸,在执行复杂项目时,OneNote 的文字笔记形式可能已经不足以概括出项目的结构。此时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可以把一个项目的所有重点和细节都非常清晰的站现在一张图上。对于逻辑梳理、任务优先级排序非常有用。

    在公司集体讨论一个项目之前,做一张完备的思维导图展示出来,能有效的激发会议中的集体思维广度,可以显著提高团队效率。

    ToDoList,即待办事项。这个用什么软件都无所谓,用便签纸也行。我的习惯是手机上维持着一个 List,一但产生新的工作任务,就添加到这个 List 中,并按照任务优先级进行排序,一项任务完成后,就 Check 掉。实际工作中,自己的精力始终集中在 List 排行第一的任务上面。

    现代人的时间都不可避免的被碎片化,在碎片化的生活中,能够分清主次、将注意力集中是非常有用的生存技能。

    总结与展望

    一年以来在小公司里,工作内容多种多样,广度上肯定超过了很多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但深度必然不如你们。人的职业规划是多面发展、齐头并进,还是专攻一项,成为业内精英?这两种选择都有各自的道理。在过去的一年,我选择的是前者,但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决定自己接下来应该走后面这条路。在职业发展的初期,我认为磨砺一技之长的优先级要高于成为多面手。当然,拥有一技之长后,再向多面手的方向去努力,这将是我的不懈追求。

    谨以此文回忆我毕业后的第一年,与君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毕业后的第一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or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