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有句老话,叫做“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过,在现实里,这句老话往往被大多数的人反过来用了。每每听到有人“提起当年如何如何”,那弦外之音往往透着一丝酸溜溜的感觉。
如果细想起来,吾国的“好汉”的的确确是较为珍惜的动物,因而喜欢怀旧也不足为奇了。吾国的历史厚重,堪称洋洋大观,几千年下来,印成的书本可以再磊一座“万里长城”,以至说书的题材极为丰富,至于添枝加叶,抑扬褒贬,借古讽今,皆可信手拈来,只是苦了那些后辈的莘莘学子。
其实,倘若这些历史的确可信,我们到不必为吾国缺少“好汉”而耿耿于怀了。从“三皇五帝”到市井泼皮,弯弓的弯弓,挥手的挥手,出类拔萃了许多“指点江山”的豪杰,绝不能否认这是历史的功劳。因为,后人的学习大抵都是要有取舍,如果逢上适宜的环境,前人的典范便可以重新塑造一番了。
以此可见,怀旧的作用是不能够低估的。现在想想,真的要佩服始皇大帝的先见之明:书是有害的东西,万万不可谬种流传,必须要烧掉。只是这始皇忘了人的那张嘴,除了是食物的进口单位之外,还会喋喋不休地评头品足,嬉笑怒骂,还会传播或猜忌。虽然可以采取某些断然的措施,比如取了那嘴上粘贴着的脑袋,但往往无济于事。这使我想起南朝的李煜,在最不该怀旧的时候,独坐在小楼之上,口中念念有词:欲说当年好困惑!结果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想来,李煜的怀旧,除却酸楚,一定还心存不甘,只是来不及等到机会罢了。例如大清的溥仪,即便委身于异族,也无论如何也要拼一番的。作为人这种生灵,不到彻底的绝望,便总会蠢蠢欲动的。那么与危难来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赶快找到一棵歪脖子树的相比,苟活的难免就被排斥到“好汉”以外了。
虽然,在吾国人心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是在讲生命的可贵,但那往往是用在自己的身上。吾国的道德从来都是用来约束别人的,对自己则有另外的标准。不过,当真给你留了青山,却立刻耐不了寂寞了。于是,在自己背运的时候,往往情不自禁,喜欢跟别人讲起“当年,老子如何如何……”这种任性,是拦不住的事情,即便你告诉他,这是要丟了吃饭家伙的,可转过身来他还会继续说下去。
于今的街上,商业发达,灯红酒绿,各类店铺琳琅满目。时代的进步,也已经近乎为所欲为了。起码,一个人若畅所欲言,保证你尚能吃饭是不成问题的。但漫步繁华街市,各种怀旧主题的店面随处可见,其中要为奇葩的是颇具政治色彩的,把一群少男少女的侍者打扮成腰扎皮带、袖系红箍,冷眼以为进了兵营,在你用餐时会给你念着祷告,或是跳上一段舞蹈,而环顾左右,满墙招贴般的海报,满眼令人兴奋的颜色……总之,这里的杯光斛影、酒香肉烂,同满墙招贴所言警句南辕北辙,全不搭调,不知那些食客看了,胃口可好?
商家所为,利字当先,也无可厚非。那么,趋之若鹜的食客,则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猎奇吧!凡事的存在,且能大行其道,个中必有些个渊源。倘若把如此怀旧当做一种对“想当年”曾经历过的一段记忆的宣示,那这段历史必定在某个群体中挥之不去,他们会为自己的现实不满,内心想念着从前的辉煌,又把这辉煌根据自己的好恶取舍,告知后来的晚辈:我们做不了好汉,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