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也不多说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是从一本书中摘录出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有用的东西,这次是《京津冀发展报告·协同创新研究(2015)》。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内涵、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协同创新。本文总结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内涵、科技协同创新。在下一篇文章中总结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协同创新。
京津冀发展报告·协同创新研究(2015)一、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内涵
摘要第一句话即提出:“协同创新是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根本引擎。”在打造国家级的“创新共同体”、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迈进的今天,创新驱动必然选择。京津冀要协同发展,那么区域的协同创新也是必然选择,其本质是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通过推动要素和结构的“新组合”,突破发展瓶颈,释放发展潜能,打造协同发展的升级版,为制造新的增长极创造条件。
协同的实质是:通过推进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产生超越各自功能总和的更大能级。
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打破原有秩序,形成创新要素“新组合”,释放更大的发展潜能。
协同创新实质是: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的,突破发展壁垒,推动要素和结构“新组合”,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其特征包括:整体性、开放性、集成性、结构性。
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包括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
微观层面 | 实现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
---|---|
中观层面 | 促进人口、产业、城镇、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等布局的优化,形成和谐共生,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
宏观层面 | 制度、机制的优化与创新,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
协同创新的目标之一,是打造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对高等教育而言,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基础在于:
- 历史渊源深厚,包括教育在内的各方面的融合与合作加深。
- 产业梯度明显,但链接力度不够,为高等教育的层次布局奠定了基础。
- 科技合作加强,虽三地发展极不均衡,经费投入悬殊,区域创新共同体尚未形成,但是北京的科技“富矿”通过政策和实际的合作已经惠及津冀地区。
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3个环节”和“4个协同”,目标是构建“和而不同”的大格局。
“3个环节”:
- 弄清并消除协同发展的障碍。
- 弄清并实现协同创新的潜在利益,取得相关各方的共识。
- 整合各方面创新互动,重视集成创新,获得双赢、多赢的整体创新收益。
“4个协同”:
-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协同。
- 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的协同。
- 高端协调与地方作为的协同。
- 政府与市场的协同。
跟高等教育有关的路径分析:
1、产业协同创新,打造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2、制度保障:制度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创新(组织架构、协调机制、运作方式)、模式创新(共同体、示范区、创新集成、异地升级)
科技协同创新
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建设目标有两个: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验区。借鉴的国内外典型区域包括:德国的巴登-符腾堡、美国生物技术集群、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固安工业园、河北三河燕郊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而京津冀创新发展水平在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教育投入、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潜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创新资源及创新能力对比也处于下风。总体而言,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面临的障碍包括两个方面:创新资源的流动、制度和政策等创新环境的障碍。
所以,思路与路径如下。
- 思路:筛选产业进行对接、协同部署。(顶层设计)
- 关键: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新型服务业态、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 途径: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制定支持协同创新的各项政策、布局产业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