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的生活节奏,匆匆的脚步,我们的生活里仿佛只有“快”了。
越来越快的交通工具,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也丧失了我们欣赏沿途风景的心情,我们也变得越来越暴躁,连一颗平常心都没有了。
忙碌的生活,数字时代的生活,我们很少有独处的时间,很少有时间弹一首曲子,去高歌一曲,或者静静地阅读一本书,默默地品一杯茶,这些都离我们远去。
我们宁愿在手机上浪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而不愿花五分钟时间去读一首小诗,让自己的心灵澄静一会儿。
或许会问,这诗能吃吗?能穿吗?回答都是“不能”。
因为这诗和我没关系。
“片刻之后,我的第一首诗开始孕育了。是什么触发了它?我想我知道。没有任何风的吹动,一滴在一片心形树叶上闪烁着的、享受着寄生的舒适的雨点,完全是由于本身的重量,使得叶片的尖端开始下垂,看起来像是一个小水银球的东西突然沿着叶片的主脉表演了一曲滑奏。接着,摆脱了它晶莹的重负的叶片又伸直了起来。”
以上是摘自纳博科夫的回忆录《说吧,记忆》里的小片断,他回忆起自己写下人生第一首诗时的创作情境。写诗是如此境界,读诗是去领略,是去欣赏,得有一颗诗心。
有人问过一句话:你和诗还有关系吗?
确实,生活中有诗无诗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是无诗的生活里少了一份淡定,多了一点急躁;而有诗的生活是从容,是不慌不忙,是遇到事时的一份冷静。
最近我热爱上了诗歌,不是跟风,也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清高,只是为了欣赏,为了那份喜爱,就像是春天里欣赏那么自然,不带功利心。
美国著名诗人简•赫斯菲尔德写过一本诗学散文集——《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她认为,一首好诗既具综合之能,无所不包,又充满渴求。它将我们拉向那些看不见的事物,拉向变幻无常的、不稳定的、不受保护的、多面性的事物。诗歌在抽屉里翻寻着那些尚未存在但可能存在于这个世界和我们心灵中的事物。诗歌的无穷无尽就是存在本身的无穷无尽,它无时无刻不在从一个新的世界跃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欣赏诗歌不是为了去背诵,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赞,不是小孩子背诗,能背一完诗,就会得到无数人竖起大拇指。
而是透过诗的眼光观看,用诗的耳朵聆听,我们将逐渐认识到自己比过去更克制,更自由,并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相连。当一首好诗睁开眼睛,我们会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搅动,在颤抖,在游向这个世界。
当我们心情沮丧时,诗能给你安慰;人生路上不如意的事情总是有那么些让你心烦意乱,诗能给你平心静气;而当我们身处高光时刻时,诗能给你一颗平常心,让你不忘初心,没有骄傲,让我们由内而外地透着高贵气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