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美,一切皆美》

《心美,一切皆美》

作者: 悠思情趣 | 来源:发表于2021-05-14 21:22 被阅读0次

    心美,一切皆美(唯美珍藏版)

    林清玄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1]。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旗山镇。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瀛海中学就读。1970年,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2]。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1990年,散文集《红尘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3]。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4][5]。

    中文名

    林清玄

    外文名

    Lin Qingxuan

    别名

    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均为笔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听林清玄讲禅意

    9.1分

    53万播放

    快速

    导航

    个人生活主要作品创作特点获奖记录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八岁时,立志要成为作家,也自此养成了一生读书的习惯[2]。

    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傍海的瀛海中学就读,一边求学一边写作, 以投稿赚取生活费,坚持每天写一千字。1970年,正式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引起关注,确立了当作家的志向。1971年,高中毕业[2]。

    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世新大学)电影系,到台北学习,受教于宋存寿、丁善玺、陈耀圻等导演,创办《电影学报》并任社长,创办《奔流》杂志任总编辑,创办《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2]。

    1973年,出版了第一本书《阳园已唱千千遍》。1974年,出版第二本书《莲花开落》。1975年,出版散文集《稚鸟啼》。1976年,大学毕业。1976—1978年,服兵役两年。1978年,选择到《中国时报》(海外版)任记者、主任、撰述、主笔、总编[2]。

    共14张

    林清玄相册

    1978年,离开报社后,进入台湾中华电视台任企划部主管,主持电视台《生活笔记》节目,并主持中国广播公司的带状节目《林清玄时间》[2]。1979年,获得《中国时报》文学奖[6]。1981年,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在中国台湾出版[3]。

    1985年,因厌倦了传播界的工作而辞职,去大溪山上闭关,打算写一些对佛经的真实体会的东西;同年,获得国家文艺奖 [7]。1988年,下山,开始写作“菩提系列”和“现代佛典系列”,并四处演讲[2]。

    1990年,出版散文集《红尘菩提》。1995—1996年,再次闭关,准备有声书系列的出版。1998年,推出有声书《打开心内的门窗》。1999年,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在中国大陆出版[3]。

    2000年,推出有声书《走向光明的所在》,再度热销[2]。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3]。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4][5]。

    个人生活

    1979年,林清玄与陈彩鸾结婚,后离婚。1997年,林清玄和方淳珍结婚[2]。

    主要作品

    中文名 体裁 出版年 出版社

    《莲花开落》

    散文集

    1974

    台湾胜夫书局

    《稚鸟啼》

    1975

    《蝴螺无须》

    1978

    台北皇冠出版社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3][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佛教思想

    林清玄以佛家的眼光审视世俗社会,思考现实人生,因而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佛学智慧。他的佛学智慧不完全等同于佛教哲学,它是林清玄对佛教哲学的通俗化阐释,是自己对佛教哲学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他往往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去感悟佛法,从人情练达中体会佛教义理,从人格完善中体验佛学意蕴,将佛学智慧与人文理想巧妙结合,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把学佛与认识人生相联系,这明显融进了儒家的“心性”理论。[24]。

    人文思想

    林清玄借对“佛性”的探讨针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这种人文色彩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林清玄是从“人格”的角度探讨“人性”,他希望借助“佛性”来重建理想“人格”,恢复传统文化中久违了的“人性”,以此达到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在创作中,林清玄的佛理散文以佛学作底蕴,融合了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将佛学智慧与人文精妙结合,达到了佛学理念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24]。

    生命哲学

    林清玄是一位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护生”观念中。“护生”不仅仅是保护生命,它更是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敬畏。林清玄还由此进一步发展到关注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间所有众生,卫护他们的生命,救拔他们的苦难。林清玄的这种生命体验不是纯理论性的,而是有着切身感受的,在他的作品中,从他满带劝谕性的人生体验中能深切地感受到林清玄的生命意识,支配着这种情感的就是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24]。

    人生哲学

    林清玄反对那种关于前世、来世的消极悲观的人生哲学,强调今生的意义,强调现世的价值。这就是禅宗“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实际上是以超然的心态对待世俗生活,努力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体悟,明心见性。林清玄充分把握住了禅宗“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实际上,林清玄从这种人生哲学中更看到了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这对那些遭遇挫折的人具有极大的鼓舞力。林清玄总是以此来鼓励那些处在人生低潮中的人们,希望他们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放眼未来,走好眼前的每一步[24]。

    反思都市文明

    林清玄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都市文明,从“人性”的角度对都市文明展开反思。从都市文明中,他看到的是人性的堕落和人情的淡薄,批判的是都市人的追名逐利和骄奢淫欲,思考的是都市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都市文明让他失望,他于是将目光投向故乡,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样,他的文学世界就和沈从文一样,形成了都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二元对立。他的作品经常在这种二元架构中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反思,从而显示出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林清玄站在民族的高度来审视都市文明,对民族的发展表现出深深的忧虑[24]。

    艺术手法

    立意手法

    林清玄的散文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说过文章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得到系统性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例如,在《黄昏菩提》一文中,“从有蚂蚁窝的菩提树荫走到阳光浪漫的黄昏,我深深地震动了,觉得在乡村生活的人是生命的自然,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慧”,展现了作者由菩提联想到生命及心情的智慧。立意也从一个场景而幻化到另一个场景,使散文中有了十分玄妙的哲理体现[25]。

    语言艺术

    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灵活,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例如,在《家家有明月清风》中,其对人生幸福的来源进行了描述,“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这段文字描述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艺术形式,使幸福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现。又如,在《姑婆叶的繁华》中,他认为意境并不是特别存在的内容,且生命中的繁华也没有特定的意义,是指人们带着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秘密,其所描述的内容为“境界不是在什么特别的地方……都来自化平常为神奇之这种繁华吧”,通过这种典雅性的艺术描写,传达文章蕴含的心境、意境,充分展现散文的语言特点[25]。

    共5张

    林清玄作品

    此外,林清玄的散文语言还以清新幽默的禅语助长。一般来说,幽默性的语言形式只有在活泼的环境下,才可以展现语言的风趣特点,而在林清玄笔下,语言在慢条斯理的述说中尽显风趣幽默,还带有禅语淡雅清香的特点。例如,《煮雪》有这样一段描述“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这其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趣。”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林清玄的语言就像清新的风,充满了感性和厚度,使作品的语言含蓄有力。通过这些灵动的文字和洞悉觉察的体悟,使作者的人生历程得到极值化体现,使文章语言达到了温馨、善美的效果[25]。

    人物形象

    因为林清玄要在散文体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中的道德观念,展现出佛学慈悲仁爱、普度众生的特点,散发出浓浓的平民情怀及平等意识,所以,他在散文中多描绘社会底层人物,如小职员、流浪者等。如《有风格的小偷》就讲述了林清玄无心写了一篇关于一个小偷被警察抓到以后,述说偷东西手法和风格的评论性报道,竟使一个小偷在二十年后走向了光明的故事;《天下第一》通过一个年轻人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调和身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事事逞强,不服输,与人争高低[25]。

    获奖记录

    文学类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备注

    1985 国家文艺奖 获奖

    1979 《中国时报》文学奖 获奖

    (参考资料:[7][6])

    人物评价

    林清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宗教体会和文学相融合,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用优美的语言谈论佛教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佛教的亲密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佛教美学。(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评)[26]

    (林清玄)文如流水,语似冬阳。(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释星云评)[27]


    155个想法

    在美丽的湖边醒来

    >> 站立在湖中的水杉,倒映在水中的山影,以及优雅划过的小船,都在呼唤着我。

    >> 许多年来,我一直在巡回演讲、四处旅行,每隔几天就会换一个城市、睡在不同的饭店,醒来的时刻使我的感受经常迷离:今夕何夕?此处何处?我在哪里?

    高中有幸听过林先生的演讲,见到本人,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他家里孩子多,家在台湾,有一段拉粑粑是被狗舔,还热乎乎的,惹的操场笑声一片,结束后排了很长的队找他要签名。我是把书拿给前面的同学,让她替我给作者的,一晃好多年已过去

    >每隔几天就会换一个城市、睡在不同的饭店,醒来的时刻使我的感受经常迷离:今夕何夕?此处何处?我在哪里?

    >> 是多么奇妙的感受呀!孤身一人,行走在从未到过的地方,仿佛飘浮在太空的某一情境,直到早上的闹钟响起,才从太空飘落,那窗外的景色永远既熟悉又陌生,像是深植于记忆,又像是第一次到达。

    小时候感觉车特别慢,8个小时的卧铺广东大埔到珠海,宛如一个世纪,珠海回大埔的那个夜晚,在字典的某页画个东西,写句话,当落地大埔时,我再看那晚留下的痕迹,仿佛我把时空搬运过来般的小窃喜

    >你是你,已不是最初的你!

    你是你,也不是昨天的你!

    >> 你是你,已不是最初的你!你是你,也不是昨天的你!

    >> 每天你的思想都是千回百转的,昨天你在寺庙里讲的是永恒的向往,今天你在大学里要讲的却是眼前的困境。

    >> 永恒的境不离眼前之心,一朝风月即是万古长空,却又向何人说去?只有在旅店的灯下,才能把眼前和永恒透过笔和稿纸做一个神秘的连结。

    >> 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站。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

    在生命的转弯处

    >> 年轻的时候,从家乡的小土路走出来,踩过泥泞与细石的小径,看着一路缠绵的牵牛花,还有一直香到谷口的野百合,我的心像埋在地里春草的种子,蠢蠢欲动,我要成为一个作家、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我要走出这个村子,笔直地走去,走到远天的尽头。

    我后来喜欢文学,喜欢看别人的故事,也可以说我想用更准确的词语去提炼生活的美,记录生命中每个值得记录的时刻

    >文学是记录自己的人生,散文家尤其是,年近六十才能大方地宣称:各种路我都走过了,我的人生已经过了多次的转弯,成与败是没有定数的,好与坏也随时空而变异,作品无关乎青涩或成熟,只是生命某一个旅程的注记。

    >> 文学是记录自己的人生,散文家尤其是,年近六十才能大方地宣称:各种路我都走过了,我的人生已经过了多次的转弯,成与败是没有定数的,好与坏也随时空而变异,作品无关乎青涩或成熟,只是生命某一个旅程的注记。

    >>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心美,一切皆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我深深相信,只要心美,连吹抚过的风都是美的,刚刚从溪边吹来的风,在我身边绕了一圈,又吹向不可知的所在。

    清欢

    喜欢就会记住,我的喜欢法都过眼云烟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 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 俗世里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湄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 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

    >> 我们一路走,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其甜如蜜,而清香胜蜜,轻轻地含着一朵花的滋味,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 激烈的哭声尖亢而急促…

    >> 山还是原来的山,寺还是原来的寺,为什么感觉完全不同了,失去了什么吗?失去的正是清欢。

    >> 词是李煜的:“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诗是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 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茶香一叶

    >> 主人为我们倒了他亲手种植和烘焙的茶,一时之间,茶香四溢。文山包种茶比起乌龙还带着一点溪水清澈的气息,乌龙这些年被宠得有点像贵族了,文山包种则还带着乡下平民那种天真纯朴的亲切与风味。

    >> 原来就是一片茶叶,它的来历也是不凡的,就如同它的香气一样是不可估量的。

    >> 为什么我信任只见过一面的茶农,反而超过我相交多年的朋友呢?

    温柔半两

    >> 读到无际大师的“心药方”,说到不管是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必须先服十味妙药,才能成就,哪十味妙药呢?他说:

    “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这十味妙药要怎么吃呢?他又说:“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 “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这十味妙药要怎么吃呢?他又说:“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 佛陀释迦牟尼将心病大属于贪嗔痴三种,只有在一个人除去贪、嗔、痴三病时,才能有一个明净的精神世界,也才会身心悦乐,没有罣碍,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因此所有佛书的入门就是一部心经,所有成佛的最高境界,靠的也是心。

    >> 对于为恶的人,心是万毒根;因此医病当从内心医起,救人当从内心救起。

    >> :“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 那么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不明事理,不是事理有病,不是眼睛有病,而是内心有病,只要治好了真心,眼睛也可以分辨,事理也得到了澄清。

    黄花与翠竹

    >> “你不要小看了这一粒米,百千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生出来的!

    >> “百千粒米都是从这一粒生出,那么这一粒又是从什么地方来呢?”石霜答辩着。灵佑什么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禅宗是讲根器和机缘的,没有根器和机缘,再好的师父也是惘然。

    >> 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花,着黄花;说法身,着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争论。”

    >> 布袋和尚有诗说: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四随

    >> 大部分的人,叹息一声,就抬头仿佛未曾看见什么的走过去了。只有极少极少的人,怀着一种悲悯的神情,给他很少的布施。人们的冷漠和他的铝盆声一样令人惊诧!

    不知多久以前,同学父亲在轻松筹筹钱,我一直帮她挨个朋友发微信让他捐钱,后知后觉的尴尬,越见越多这些东西,我已经免疫了,但是偶尔还是会给他们捐点钱,尽力就好,因为也不知道他们是真是假

    >这些景象,使人们因习惯了苦难而逐渐把慈悲盖在冷漠的一个角落。

    >> 这些景象,使人们因习惯了苦难而逐渐把慈悲盖在冷漠的一个角落。

    >> 在某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是无脚的人,如果没有人与人间的温暖与关爱,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走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见到了令我们同情的人而行布施之时,我们等于在同情自己,同情我们生在这苦痛的人间,同情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

    >> 倘若我们的布施使众生得一丝喜悦温暖之情,这布施不论多少就有了动人的质地,因为众生之喜就是我们之喜,所以佛教里把布施、供养称为“随喜”。

    >> 这随喜,有一种非凡之美,它不是同情、不是悲悯,而是因众生喜而喜,就好像在连绵的阴雨之间让我们看见一道精灿的彩虹升起,不知道阴雨中有彩虹的人就不会有随喜的心情。

    >> 我们布施时应怀着最深的感恩,感恩我们是布施者,而不是乞求的人;感恩那些秽陋残疾的人,使我们警醒,认清这是不完满的世界,我们也只是一个不完满的人。

    >> 这也是业,美丽的消失是业,丑陋的增加是业,我们如何才能从业里超拔出来呢?从蟑螂,我们也看出了某种人生。

    >> 买玉兰花时,我不是在买那些清新怡人的花香,而是买那生活里心酸苦痛的气息。

    >> 我们在烈日焚烧的街头动了不忍之念,多花十元买一串花,有时在意义上胜过富者为了表演慈悲、微笑照相登上报纸的百万捐输。

    >> 设身处地地为苦恼的人着想,平等地对待他们,这就是“随顺”,我们顺着人的苦难来满他们的愿,用更大的慈和的心情让他们不要在窗口空手离去,那不是说我们微薄的钱真能带给卖花的人什么利益,而是说我们因有这慈爱的随顺,使我们的心更澄澈、更柔软,洗涤了我们的污秽。

    >> 我买玉兰花的时候,感觉上,是买一瓣心香。

    >> 两年以后,朋友在永和一家小面摊子上认到了小瘸子,它又回复在垃圾堆的日子,守候在桌旁捡拾人们吃剩的肉骨。

    >> “人家都说随缘,我相信缘是随愿而生的,有愿就会有缘,没有愿望,就是有缘的人也会错身而过。”

    黄昏菩提

    >> 我欢喜黄昏的时候在红砖道上散步,因为不管什么天气,黄昏的光总让人感到特别安静,能较深刻省思自己与城市共同的心灵。

    >> 惊疑、焦虑、匆忙、混乱的人,虽然具有都市人的性格,生活在都市,却永远见不到都市之美。

    >> 悠闲不为人知的风情,是这个都市最难能的风情

    >> 后来,会议陷入了长长的沉默,灼热的烟雾弥漫在空调不敷应用的会议室里。

    >> “一棵树需要什么呢?”园艺专家在电视上说:“阳光、空气,和水而已。还有一点点关心。”

    >> 我们其实是像那沉默的榕树一样渺小,最需要的是自在的活着,走路时不必担心亡命的来车,呼吸时能品到空气的香甜,搭公交车时不失去人的尊严,在深夜的黑巷中散步也能和陌生人微笑招呼,时常听到这个社会的良知正在觉醒,也就够了。

    >> 我的青年时代,曾经跪下来嗅闻泥土的芳香,因为那芳香而落泪;曾经热烈争辩国族该走的方向,因为那方向而忧心难眠;曾经用生命的热血与抱负写下慷慨悲壮的诗歌,因为那诗歌燃起火把互相传递。曾经,曾经都已是昨日,而昨日是西风中凋零的碧树。

    >> “有些种子要做肥料,有些种子要做泥土,有一些种子是天生就要开美丽的花。”

    >> 我们这一代没有做过什么大事,我们没有任何功勋给青年颂歌,就像曾经在风中生长,在地底怀着热血,在大水来时挺立,在干旱的冬季等待春天,在黑暗的野地里仰望明亮的天星,一株卑微的小草一样,这算什么功勋呢?土地上任何一株小草不都是这样活着的吗?

    >> 我们是风沙的中年,不能给温室的少年指出道路,就像草原的树没有资格告诉路树,应该如何往下扎根、往上生长。路树虽然被限制了根茎,但自有自己的风姿。

    >>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 我们如果能回到自我心灵真正的明净,就能拂拭蒙尘的外表,接近更美丽单纯的内里,面对自己是这样,面对一座城市时不也是这样吗?清晨时分,我们在路上遇到全然陌生的人,互相点头微笑,那时我们的心是多么清明温情呀!我们的明净可以洗清互相的冷漠与污染,同时也可以洗涤整个城市。

    >> 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能

    >> 听完感恩与赞美,夕阳就点点头,躲到群山背面,只留下满天羞红的双颊。

    牡丹也者

    >> 我们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象,有时候禁不起真实的面对,这种面对碎裂了我们的美好与想象。

    >> 我只把最真实、最纯朴、最能与我的美感或爱情相呼吸的留给我自己,我自己就是江山,我自己就是一个具足的宇宙。

    梅香

    >> 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味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 一个人的质量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贴,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人格的香气。

    一尘

    >> 当我们在为恶的时候、坏念头生起的时候、处在败坏的环境的时候还没有醒觉、不能觉悟,是人生中至可悲叹的事。

    >> 在光明里,瞎眼的人需要的是眼睛;在黑暗中,眼明的人需要的是灯光。

    >> 让我们不要做染上污点完全看不出来的黑衣,让我们做任何小污点都让我们醒目的白布吧!

    >> 对于我们所生的恶念,一尘也不要放过,才能使我们有一天能一尘不染,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让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

    雪的面目

    >> 让我们保持适度的沉默吧!在人群中,静观谛听;在独处的时候,保持灵敏。

    月到天心

    >>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 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 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

    >> 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流浪水

    >> 我们的流浪水是时间,一个白天一个黑夜规律地循环,不正如打在岸上又退去的流浪水吗?

    生命的化妆

    >> 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 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 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世缘

    一般人不会去挽留萝卜,更不会去喂虫子,很多普通人不会做的事,他都做了,一个善于发现生活细枝末节的文人

    >我想,看到这一群美丽的蝴蝶,在春天的阳光花园中上下翻飞,

    >> 我想,看到这一群美丽的蝴蝶,在春天的阳光花园中上下翻飞,

    >> 世缘何尝不如此,死的死,飞的飞,到最后只留下一点点启示,一些些观察,人生因缘之流转,缘起缘灭真是不可思议。

    云散

    >> 孤单和寂寞虽也有它极美的一面,但究竟不是幸福的。只是有时我们细细想来,幸福里如果没有孤单和寂寞的时刻,幸福依然是不圆满的。

    >> 清晨滚着金边的红云,是美的。午后飘过慵懒的白云,是美的。黄昏燃烧炽烈的晚霞,是美的。有时散得干净的天空,也是美的。

    >> 当一个人,走过了辉煌的少年时代,有许多人就开始在孤单与寂寞的煎熬中过日子;当一个人,失去了情爱与生命的理想,可能就会在无奈的孤独中忍受一生;当一个人,不能体会到独处的丰富与幸福时,他的生命之火就开始黯然褪色……

    求好

    >> 生活质量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这才是生活质量。

    >> 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质量,逐渐失去了生活质量的实相。

    >> 真正的生活质量,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 生活质量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素质

    >> “香花无色,色花不香”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发现;“素朴的花喜欢成群结队,美艳的花喜爱幽然独处”也是惊人的发现。

    >> 在人生里,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有的香盛,有的色浓,很少很少能兼具美丽而芳香的,因此我们不必欣羡别人某些天生的素质,而要发现自我独特的风格。

    >>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少能欣赏素朴的事物,却喜欢耀目的风华;但到了中年则愈来愈喜欢那些真实平凡的素质。

    >> 古印度人说,人应该把中年以后的岁月全部用来自觉和思索,以便找寻自我最深处的芳香。

    心的影子

    >> 我相信人与人间有不可思议的因缘,但我不相信不经过任何努力,善缘就可以成熟;不经过任何奋斗,恶缘就能够消失。

    >> 这些相信与不相信,是缘于我知道一切命运风水只是心的影子,一切际遇起落也只是心的影子,心水如果澄澈,什么山水花树在上面都是美丽的,心水如果污浊,再美丽的花照在上面也只是污秽的东西。

    >> 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能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

    一朝

    >> 人如果不能回到自我,做更高智慧之追求,使自己明净而了知自然的变迁,有一天也会像一朵花一样在无知中凋谢了。

    掌中宝玉

    >> 所以老师不先教玉,而先做文化通识的教化,其次,进入玉的世界第一步,是分辨是不是玉,这种分辨不只是知识的累积,常常是直觉的反应。

    >>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往人生推进,也可以找到许多深思的角度,一是学习任何事物而成为专家都不是容易的事,必须经过很长时期的训练。二是在成为专家之前,需要通识教育,如果作为中国专家,就要先对历史、人文、哲学、思想、性格有基本的识见,否则光是懂一些普通技术有何意义?三是成为专家的第一步,应该有基本的判断,有是非之观、明义利之辨、有善恶之分,就如同掌中的宝玉,凭着直觉就知道为与不为,这才可以说是进入知识分子的第一步了

    >> 这世界上任何有价值的智能,都不是老师可以一一传授的,完全要依靠自己的体会,老师能教给我们宝玉,能不能分辨宝玉却要靠自己,那是由于宝玉不仅在掌中,也在心中。

    >> 每天把自己的玉捏一捏,久而久之,不但能肯定自己的价值,也能发现别人的美质,甚至看见整个世界都有着玉石与琉璃的质感。

    一片茶叶

    >> 我们也是一样,要经过许多岁月的涮洗才锻炼我们的芬芳,而且只有在奉献时,我们才有了人的温润,有了生命的意义。

    >> 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心布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贡献自己的芳香。

    柔软心

    >> 我多么希望,我写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柔软心的香味;我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如莲花的花瓣,温柔而伸展。

    >> 柔软心并不是和稀泥一样的泥巴,柔软心是有着包容的见地,它超越一切、包容一切。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做泥而开放。

    时间道场

    >> 佛经最短的时间是一刹那,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一念里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因此连刹那也是无限。

    >> 一寸时光,就是一寸命光,每一眨眼,命光就流逝了。因此,注意当下,就是珍惜永恒的生命。

    心灵的护岸

    >> 只有妈妈的爱,像清晨的阳光,像清澈的河水,是我们心灵永久的护岸。

    >> 其实保护环境要先保护我们的心,因为我们有什么样败坏的环境,正是来自我们有同样败坏的心。

    芒花季节

    >> 天空,美在广大;平原,美在开阔;河川,美在流动;风云,美在自由。

    丛林的迷思

    >> 百丈禅师为什么规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不规定“一日不坐,一日不食”或“一日不思,一日不食”呢?除了是要让人人奉献心力之外,是在表达唯有在实践中所得到的体验,才是真实的体验;真正的智者不是从空想来的。那在丛林中参天的巨树,哪一棵不是历经风雨而长成的呢?

    一只毛虫的圆满

    >> 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

    走向生命的大美

    >>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说有感性的胸怀,见到西风里凋零的碧树心有所感,在内心里有理想的抱负与未来的追寻,虽有孤独与苍茫之感,但有远见,对生命有辽阔的视野。

    >>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说不只要有追寻理想的热情与勇气,还要有坚持、有执着,去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变瘦了、衣带变宽了,也能百折不悔。

    >>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经过非常长久的努力追寻,饱受人生的沧桑,到后来猛然回首,那要追寻的却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灯火阑珊的地方。

    >> 一个人要“众里寻他千百度”,必然要经验人生的许多历程,而要“蓦然回首”则需要一种明觉,至于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原点,是那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自我呀!

    >> 唯有心性的绝美,才使人能洗涤贪嗔痴慢疑五毒;也唯有绝美的心,才能面对、提升、跨越人生深切的痛苦。

    >> 因此,道是美,而走向道的心情是一种诗情,诗情与道情转折的驿站则是“觉”。

    >> 凡是古今走向“觉有情”之道者,也必经三种境界:

    真正觉有情的菩萨,全是多情的种子,他们在无情的业障人世之中,因烦恼生起菩提之心。然后体会到一切有情都会被无情所恼,思有以解脱,心性与眼界大开,看到世间的美与苦难是并存的,正如青山与我并无分别。最后宁可再跃入有情的洪炉,不畏任何障碍,为了留一点清白在人间。

    一个人格境界的确立正是如此,是在有情中打滚、提炼,终至永保明觉,观照世间,那时才知道什么叫作“蓦然回首”了。

    >第一种境界是“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语出苏东坡《蝶恋花》)

    第二种境界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语出辛弃疾《贺新郎》)

    第三种境界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语出于谦《咏石灰》)

    >> 第一种境界是“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语出苏东坡《蝶恋花》)第二种境界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语出辛弃疾《贺新郎》)第三种境界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语出于谦《咏石灰》)

    >> 唯有清明的心,才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的觉悟,才使体验到的美更深刻、广大、雄浑。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与绝美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美,一切皆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vv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