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坐落在泰安小城的西部,靠近龙山。龙山是一个小山丘,在泰山余脉的余脉旁,仿佛造物主在造泰山的时候,一不小心,溅出去了一点点熔浆,冷却下来变成了龙山。
龙山地势低,洼而成湖,湖在龙山东南、南、西南方向,对龙山基本上是半包围状态。站在山顶上往南方观瞧,在亮晃晃的大太阳底下,湖面像一枚明晃晃的玉璧,卧在龙山脚下。原著民称呼这片湖水为“明湖”。
龙山和明湖之间,有一个村子叫“明峪”。明峪有二百来户人家,在他的鼎盛时期,人数上过千;后来,兴起了出门打工,在城里定居,这个村子,慢慢就只剩下老人了,倒不像从前,把孩子留在村子里,现在孩子金贵着呢。有钱的儿女倒也不会亏待父母,出资盖了极好的房子,让不愿离开村子的老人们居住。
有一位叫“德佑”的老人,住在村子的最东头,出门就是环山的柏油路,打开外门,站在柏油路边边,身后是平缓的青山,东南是平滑的绿水,清风阵阵徐来,让人心旷神怡。
德佑老人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不是打工出去的,他们是上学出去的。德佑老人今年六十五岁,老伴儿六十四岁。他们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姑娘,今年四十五岁,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江南某城市,在那里安家落户,有一个儿子,今年读大二;二的是个小子,今年四十岁,留学美丽国,博士毕业后在那边定居。媳妇是儿子大学时候的同学。他们现在有两个男孩,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
儿女们都有出息,老年生活却是孤单寂寞的,享受不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即使是这样,德佑夫妇也很知足,毕竟朝朝夕夕有个伴儿陪着,知冷知热的,村里有好几个儿时的伙伴儿,已经孤单好几年了。
明峪这个村子,毕竟离城市近,加上德佑和儿女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所以他们家的房子,不是农村常见的那种瓦房,而是外边是大瓦房的样子,里边装修成楼房的格局。中间大客厅,东西两大间,从中间界开,南边是卧室,东北上是厨房,西北上是厕所。德佑老两口住在西边这间卧室内,卧室往西是一间配房,这个配房是德佑的书房。和德佑书房对称的配房,是德佑老伴儿的瑜伽活动室。本来想把东边的卧室设成瑜伽活动室的,但是德佑感觉那样不对称,不对称不好看,所以同时起了东西两间配房。
两个卧室,两人一人一间也挺好,以前也曾经分开住过,但是两口子两口子,睡觉不在一张床上,就像不是一家人似的,晚上睡得也不踏实,所以,就老老实实搬到一起住了。白天两人各忙各的,跑多远都成,到了晚上,必须在一张床上睡,这是约束两个人的铁的纪律。
既然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东边的卧室就空了下来,成了德佑夫人的书房和茶室。这个房间里没有书架,德佑夫人想看书的时候,就去德佑书房里拿,看完再放回去。这个房间里只有一个檀香木的写字台,还有一把檀香木的椅子。桌椅是女婿孝敬的,他家里做家具生意,岳父岳母新房落成之后,专程给送来了整套的檀香木沙发、茶几,两个一模一样的写字台,和两把一模一样的椅子。
“岳父岳母都是文化人,”女婿想,“安顿好老两口,明玉就不会老念叨了。”写字台、椅子,两位老人每天都在使用,看着东西想起女儿女婿,心里也是暖暖的呢。
瑜伽室外的院子里有一树腊梅花,书房外的院子里有几竿竹子,其它东西一应俱无。这样打理起来非常方便。德佑夫妇不是善于整理的人,生活方式自然是越简单越好。
院门开在西南角上,书房连着门楼,外门朝西。出门往南走几步,就是环山路。每天早晨,德佑老人都站在这个位置看日出,可以说,德佑老人起床,完全依照每天的日出时间。他起床,必然喊起老伴儿,不准她有些许的懒散,如果懒散了,身体准会很快就出毛病。德佑老人像一头机警的头羊,细心地护卫着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虽然现在,家庭成员里,只剩下了他和夫人。只有两个人都好好的,才可能有好日子过,否则,单了任何一个,失了照应,跟着儿女过生活,就不会这么得劲,那时候,好日子就过到头了。
2023年12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