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两京十五日》

《两京十五日》

作者: 地面开花 | 来源:发表于2021-02-21 23:31 被阅读0次

我记得第一次看马伯庸的书是《显微镜下的大明》,无论是故事本身的引人入胜还是历史描绘的详实,都让我觉得作者是下了真功夫的。而如今在这个快速的时代,越来越讲究效率、讲究兑现,肯多花时间、下真功夫的人着实不多了。

《两京十五日》这本书被我放在书架已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看。后来看到同学的推荐文章,里边充满了对这本书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我便开始看了起来。

可没曾想到,一看起来,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下班回来以后一有空隙便看下去。就这样大概4天左右的时间就看完了上下两册。

看完之后,我有不少感触,但为了不泄露剧情,我就只写其中由点而来的感想。

一、白莲教

谁都不曾想到白莲教是由一个乡下农妇发展壮大的。她的传说却来自一个偶然。官吏为逃避责任而诬陷民众为反贼,乱抓人的时候,被天雷劈死。这便成为了佛母显灵,佛法无边的传奇之源。官吏的无法无天,横行乡里,使得民众无法生存,只能投靠佛母。白莲教就是这样逐渐壮大的!而白莲教徒不过是一些走投无路的普通百姓。试问,如果有活路,谁会冒着杀头的危险!作者通过对白莲教发展壮大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安民才是统治安稳的前提。

二、迁都

故事的起因来源于洪熙皇帝看到了漕运带来的劳民伤财,决心将首都迁回金陵。

然而漕运是否真的如洪熙皇帝看到的那样呢?

漕运确实存在因为官吏乱作为而劳民伤财的情况。但这并非漕运全部的真相。

一方面,漕运担负着运送战略物资、互通有无的重担。明朝南北差异巨大,生产和生活物质各不相同,漕运承担着南物北运,北物南运的重任。而正因为这种互通有无才能让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强大繁荣,朝廷的功用!如果人民都自给自足,那么朝廷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呢?

另一方面,正因为首都在北京,皇帝在北京。天下财物都围绕都城而运转。很多物质才会由南运到北。战略物质才能得以保证。而更为重要的是,对首都的防御,其重视程度肯定远胜其他都府。而有了这更好的防卫,北方人民才能安然生活,才能少受战争之苦。

因此,迁都之事不可为。一旦为之,不仅上述好处全无,而且会得罪不少利益集团。引来反对的浪潮。也正因为洪熙皇帝打算迁都,才给有心之人一个串联谋反的机会。才发生了惊心动魄的故事。

相关文章

  • 两京十五日

    《两京十五日》是马伯庸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

  • 两京十五日

    亲王马伯庸在创作《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觉得只写一本书,实在是有些浪费,于是便有了这本《两...

  • 《两京十五日》

    最近这个月才终于翻开这本小说,可是只要一开了头,才发觉根本就完全停不下来。剧情完全牵引着我的神经,我的脑海中一直在...

  • 《两京十五日》

    我记得第一次看马伯庸的书是《显微镜下的大明》,无论是故事本身的引人入胜还是历史描绘的详实,都让我觉得作者是下了真功...

  • 两京十五日

    提要 《两京十五日》是马伯庸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

  •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这个《两京十五日》,是我读完《长安十二时辰》后读的。这两本书的作者相同,都是考古学家马伯庸写的。《两京十五日》,是...

  • 细说《两京十五日》

    1.“据说,人在面对注定的死亡威胁时,不会移开视线,反而会一直盯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们遇到车...

  • 读《两京十五日》

    每一个小人物,都有可能改变一段历史,改变一个朝代。 每一个大人物,都有可能毁了一段历史,建立一个朝代。 关于历史种...

  • 《两京十五日》后续

    看完书真的是意难平,意难平呐!看很多人说要删去第三十章的,我觉得没必要。 诚然,二十七和二十八章的确是本书的绝杀和...

  • 关于小说《两京十五日》

    差不多一口气读完的,好看!内容上几个小问题 1、宣武门——崇文门段城墙是永乐营建北京时新筑的,不是“元土城”遗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京十五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wc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