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机器学习
Fast R-CNN文章详细解读

Fast R-CNN文章详细解读

作者: ce0b74704937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22:13 被阅读0次

    文章《Fast R-CNN》,是在SPP-net的基础上对R-CNN的再次改造。
    关于R-CNN的细节请查看R-CNN文章详细解读,关于SPP-net的细节请查看SPP-net文章详细解读

    先来回顾一下R-CNN和SPP-net的缺点:
    1.R-CNN的缺点

    • 训练分为多个阶段。首先要使用search selective算法从输入图像提取约2000个候选区域,其次要训练CNN网络,最后还要训练SVM进行分类、训练bbox回归器进行更为精确的位置定位。

    • 训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是分阶段的,CNN将候选区域的特征提取出来以后要都存入硬盘中,之后取出用于训练SVM和bbox回归器,存储特征需要耗费大量的硬盘空间,而且读写过程会造成时间的损耗。

    • 检测阶段特别耗时。因为检测时也是对带检测图像中的候选区域进行检测,没个候选区域都要进行前向传播,所以检测一张图像特别耗时。

    2.SPP-net的缺点
    虽然SPP-net对R-CNN有所改进,即引入了SPP层,使得网络在检测时不需要对每个候选区域进行前向传播,但它也继承了R-CNN的缺点并引入了新的缺点。

    类似于R-CNN

    • 训练需要分多阶段进行

    • 需要将特征存入硬盘

    引入的新的缺点

    • 在fune-tuning阶段不能对SPP层下面所有的卷积层进行后向传播(如下图所示)


      1.png

    这部分新引入的缺点的原因,作者也花了点时间解释,因为在fine-tuning的时候,R-CNN和SPP-net都是取mini-batch为128,其中32个正样本,96个负样本,而这些正负样本通常来自不同的图片。在这样的fine-tuning策略下,当训练样本不是同一个图片的时候,SPP层的更新效率会非常低,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每个RoI区域的感受野可能会非常大(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因为在SPP-net文章详细解读中计算感受野坐标时是一个约等的关系,在卷积后输出的特征图中对应的感受野的大小会比RoI的实际大小要大)。为什么感受野大效率就会低,我的理解是,因为如果样本不是来自一个图片,在一次mini-batch训练更新完样本后,下次还的重新计算整张图片的feature map,这样会增加很多计算量,这里仅是个人理解。

    针对上述的缺点,Fast R-CNN就问世了,先看看Fast R-CNN的训练框架,如下图所示


    2.png

    Fast-RCNN作了以下改动:

    • 训练机制有所改变,不再类似于R-CNN那样使用均匀的随机采样128个训练样本,而是分层采样,先随机采样N张图片,然后从每张图片中采样R/N个RoIs,例如N=2,R=128,那么每次做SGD的时候,有64个样本来自同一张图像,这样正反向都会有加速。这里选取IoU \geq 0.5作为正样本,IoU在区间[0.1, 0.5)之间的为负样本

    • 网络结构作了改变,首先是采用了SPP-net中的SPP层,只不过不同于SPP层的是,没有多尺度的pooling,只有一个尺度的pooling(可以理解为特殊的SPP层),其次引入了多任务损失函数,用于同时计算bbox回归和分类的损失。

    先来看一下RoI层的反响传播的计算方法,如下图所示
    假设下图中大的绿色框和黄色框都是候选区域在feature map对应的区域,这里RoI pooling的大小为2*2的(如下图中小的绿色和黄色框)

    反向传播的函数为:
    \frac{{\partial}L}{{\partial}x_{i}}=\sum_{r}\sum_{j}[i=i^{*}(r,j)]\frac{{\partial}L}{{\partial}y_{rj}}
    其中,r表示第几个候选区域,j表示输出的第几个节点,[i=i^{*}(r,j)]表示i节点是否被候选区域r的第j个节点选为最大值输出。

    3.png

    再来看一下为便于训练而提出的多任务损失函数
    在FC层后接入了两个分支,一个是softmax用于对每个RoI区域做分类,假如有K类待分(加上背景总共K+1类),输出结果为p=(p_{0}, \dots, p_{K}),另一个是bbox,用于更精确的定位RoI的区域,输出结果t^{k}=(t^{k}_{x}, t^{k}_{y}, t^{k}_{w}, t^{k}_{h})
    多任务损失函数定义为:
    L(p,u,t^{u},v)=L_{cls}(p,u)+\lambda[u\ge1]L_{loc}(t^{u},v)
    上式中,L_{cls}(p,u)=-logp_{u}是个log形式的损失函数,L_{loc}v={v_{x}, v_{y}, v_{w}, v_{h}}是类为u的真实框的位置而t^{u}=(t^{u}_{x}, t^{u}_{y}, t^{u}_{w}, t^{u}_{h})是类为u的预测框位置。[u\ge1]为1当u\ge1,反之为0。文中实验时\lambda=1
    上式中,L_{loc}定义为:
    L_{loc}(t^{u},v)=\sum_{i\epsilon\{x,y,w,h\}}smooth_{L_1}(t^{u}_{i}-v_{i})
    其中
    smooth_{L_1}(x)=\left \{\begin{array}{lr} 0.5x^{2} & if |x|<1 \\ |x|-0.5 & otherwise \end{array} \right.
    文中认为L_{1}对于噪点相比于L_{2}更不敏感,所以使用L_{1}正则是的模型更为鲁棒。

    到这里就讲完了Fast R-CNN,文章还有一些实验,以及通过SVD奇异值分解来多FC层提速,好像这样做的比较少,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原文。

    参考
    1.http://www.robots.ox.ac.uk/~tvg/publications/talks/fast-rcnn-slides.pdf
    2.https://blog.csdn.net/shenxiaolu1984/article/details/5103667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Fast R-CNN文章详细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yh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