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一部叙述1937年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电影。观看完后的感觉是,故事的叙述,情感的传递以及场景、效果的展现还是不错的,不过部分情节感觉导演想叙述的内容太多,让人有点晕,不知道想表达的是什么。
虽网上争议较多,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电影是可以的,悲壮的故事,民族的精神还是很有力量地向观影者传递出来。至于立场的准确性,历史的正确性,可能有争议,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就自行判断吧。
image.png
回到电影中来,故事发生在淞沪会战后期,八十八师谢晋元所带团,孤军坚守四行仓库,鏖战四天,后撤入租界。
整体观感是悲壮的。悲于战争的残忍,敬于战士们的精神。一种国家高于个人精神,一种民族大义高于个人生命精神,一种为了使命献身的精神,一种不畏生死的精神,与悲剧的战争交织在一起,以及惨烈的结局,营造出浓烈的悲壮感。观影者一会儿因为战士们顽强抵抗精神而燃起浓烈爱国热情,一会儿又因为勇于献身的精神而深深感动,一会儿因为战争的惨烈而揪心,一会儿因为悲痛的结局而愤懑不已。
谢晋元带领的八十八师固然是令人折服的,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的,仍然坚持抗争,一种属于军人的使命感与奉献感让人动容。他们是忠于这个国家,忠于这个民族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什么中华民族经历了这么多战争这么多苦难,确屹立不倒的原因。因为我们血液中流淌着一种精神,太平年代可能隐性表现,但在危难时刻立刻显性出来。因为这样的精神,我们民族的凝聚力非常强,像人体中的血小板一样,出现创伤时候,立马聚集快速让血液凝结,防止人体遭到伤害。
从“逃兵”们的身上,我的感官是有的时候不是人选择变成英雄,因为历史选择了一些人,而这些人顺应了历史,历史也成就了他们个人。他们从一心想逃命,试图参与战争,试图去反抗,到参与进入,被这种精神所感染,然后变成精神的一部分。如主动拿起枪的端午,从害怕试图逃跑,到开枪,到义无反顾护旗,经精神洗礼个人完全蜕变。还有后面撤退时候,曾经被嫌弃的“逃兵”,扛起重任,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战士。
从倒卖战争信息的方记者以及逃跑的老算盘,我发现有些人,纯粹从个人内心出发,不关注外界,他是一个孤者,没有国家概念,没有民族概念,只想着自己赚钱,只想着自己逃生。这样的人也曾为精神动容过,只不多最终屈服了软弱、自私的自我。
对岸的群众,折服于战士们的精神,原本麻木,屈服于逃生本能的人,因为对面四行仓库奋战的八百名勇士,被他们精神所感染,团结起来,发挥着作用。
电影结束,悲壮的剧情让人动容,也知道历史现实更加悲凉,深深感知今日和平,来之不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