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认识焦虑是一项冒险,每个人都必须毅然面对,如果他不想因为对焦虑无知或者受制于它而走向毁灭的话。因为学会正确对待焦虑的人,他已学会了最重要的事。
——《恐惧的概念》
****压力和焦虑****
你是不是也认为有点焦虑其实是件好事?培训中,我们经常把这个问题抛给学员,而几乎每个学员都会点头表示认可。
接着我们还会问:“当你们焦虑时,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答案通常是各种各样的痛苦体验,这些感受不可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
尽管一小部分人认为,焦虑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和潜力,这个回答本身就没有搞清楚焦虑的实质。
事实上,焦虑永远都不可能是你的朋友。
这种混淆不清的观点导致人们把焦虑错误地分为所谓“好焦虑”和“坏焦虑”。下面我们将描述“压力”和“焦虑”的异同。
image“压力”指的是一种执行任务的要求,且这种要求在程度上比较强烈,但其本身并不包含焦虑的成分。因而,构建韧性的关键是避免将事件本身的“压力”转化为“焦虑”。
当人的大脑被执行任务的要求唤醒时,“压力”就开始出现了,但是当你增加了“纠结”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来回琢磨让自己苦恼的事情时,压力很容易转化为焦虑。
压力 + 纠结 = 焦虑
Pressure + Rumination = Stress
比如你迟到了,是接纳自己迟到的事实,尽可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还是对自己起床晚了这件事充满内疚,对自己的行为懊恼不已,对后果担心害怕?这就是把压力转化成了焦虑。
「焦虑是由咀嚼痛苦造成的」
你可能会说:正因为有重要的会议要参加,我这么焦虑一点儿都不奇怪。当真如此吗?
人们焦虑而且总能为焦虑辩解。事情本身很简单,你早上睡过点了,现在迟到了,仅此而已。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发现纠结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纠结是我们应对焦虑的核心。
我们想强调的是,你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人天生就习惯纠结,纠结是我们后天习得的行为。正因为纠结是一种习惯,所以可以改变。
本书将逐步告诉读者如何改变这种习惯。改变的过程很简单,只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唤醒;
第二步,专注;
第三步,超然;
第四步,释放。
所谓积习难改,多年的习惯不会一夜之间就发生变化,而且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改变习惯需要明确原因,这样可以激发我们改变的动力。因此,本书也将告诉你为什么要改变纠结的习惯,以及如果继续咀嚼那些令人苦恼的事情会给人的身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韧性和应对策略****
河流是对生活最恰当的比喻。如果此刻你正处于宁静之中,那么你必将迎来生活的湍流,但湍流并不意味着焦虑,而只是执行任务的要求的压力。
压力会增强人的动力,对人是有益的,但随着漂流筏进入下一片湍急水域,至少一半人会进入恐慌状态。结果他们的漂流筏纷纷倾覆,最终他们会失去通过这片水域的机会。
这就是将压力转化为焦虑的例子。而具有韧性的人不会失去判断力。韧性可以定义为
「平静地越过生活中的激流的能力」
image.gif韧性思维是个体把逐渐出现的情况看做正在进行中的变化看待,而不参入任何负面的主观判断。
具有韧性技能不是让自己努力撑着、保持头在水面上,而是要认识到根本没有什么洪水要淹没自己。
****慎思 vs 韧性沟通****
照顾一位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亲人。当我们仔细审视焦虑带来的身体反应时会发现,纠结还会使体内一种叫作皮质醇的激素水平升高。这种激素持续处于高水平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直接证据表明: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群体,其伤口愈合速度明显放慢,因为其免疫系统已经受损。护理者似乎需要不间断的关注病患,其实这种状况非常少见。
更常见的情况是,护理者繁重的工作压力在停工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但如果他们纠结于各种烦心事,压力就会持续形成慢性焦虑。你可能会反驳说,纠结是为了找到答案。而这只是不断咀嚼烦恼。
我们不建议人们浅层次地思考问题,而要深入思考问题,但重要的是不要加入负面情绪。
「这就是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慎思」
慎思是思考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
Reflection i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over a problem to arrive at a solution
将焦虑定义为纠结,似乎意味着是否焦虑完全是个人的事,好像是在免除管理者的责任,就像是说:“如果哪个人焦虑了,他停止纠结不就行了,关我什么事?我也帮不了忙啊!”如果管理者持这样的想法,就意味着管理者认为“我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他焦虑和我无关”。有这种想法的管理者充其量只是一个“经理人”,而非“领导者”。
image企业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企业要避免员工将工作的压力转变为内心的焦虑,应当怎么做呢?只要遵循一条简单的原则就足够了,那就是:避免发生那些让员工纠结的事件。
我们拿管理者举例子,并不是说韧性对于管理者比对于其他人更重要。另一方面,近来我们与一家工程公司的一个团队一起工作,这个团队非常擅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项技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但是这个优势在培训中却常常由于注重问题细节,而在“杂草”中迷失自己。
在一个组织中,各层级人员拥有韧性都有助于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的整体提高。咀嚼烦恼损害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学习如何提高韧性。
****韧性和正念****
要想具有韧性,就要时常检视自己的言行。在此引入近来比较流行且需要澄清的一个概念:正念。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焦虑管理”的理念流行期间,“正念”也成了一个常用语,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这个词是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发明的一个新词,目前在企业中指的是一种提高绩效的技能。正念也被用于心理治疗,目标是使被治疗者少一些不开心。
运用正念的另一种方法是自问“正念”这个词的根本性含义:自己的内心究竟装着什么?如果你焦虑,那么你的内心就充满了负面的纠结。也许你只是盘算着下周末的活动,内心并没有纠结顾虑的东西,那么我们将此状态称为“醒着睡觉”(waking sleep)。
image.gif这种状态有点像做白日梦,这种做白日梦的状态就是“醒着睡觉”的状态,我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而且想法变成了非常真实的场景,就像晚上睡着时做梦一样。
正在梦中飘荡时,忽然一个同事过来找你,你一下子从梦中醒来,可能会问“你说什么”。“醒着睡觉”状态不会像纠结那样给我们带来身体的伤害,问题是你“醒着睡觉”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其他重要的工作要做,比如需要看完桌上的报告。如果你没有把手头工作完成就开始“醒着睡觉”,那么你醒来后迎接你的将是一连串的工作清单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
“醒着睡觉”和慎思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那些“醒着睡觉”或做白日梦较少的人往往工作效率更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得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而是说****要尽力在更多时间里保持更清醒的状态。
不光在工作中,这个原则在生活中也非常重要。想想看,有多少次你对配偶或朋友说“什么?再说一遍”。
“醒着睡觉”经常会发生,因为人对周围事物熟悉之后就会感觉无趣,于是思绪会飘走。保持清醒状态的关键是专注。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引开,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控制它。
现实生活起起落落,人生的悲欢离合不可避免,但只要我们能够运用这些原则,那么一定会迎来没有焦虑的生活。
来源:人民邮电出版社
原创:德克里·罗杰(Derek Roger)丨实验心理学博士,英国皇家特许心理学家,英国约克大学焦虑中心创始人和领导者
尼克·皮特里 (Nick Petrie)丨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CCL)资深领导力导师,拥有15年企业韧性课程培训经验,开创性地提出了“变革方程式”,服务客户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加拿大道明银行(TD Bank)、德勤会计事务所、红牛、明尼苏达费尔克曲棍球队、家乐氏、澳洲航空、康卡斯特公司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