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读了慕言歌写的《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感觉从小到大的一些场景和书中所描述的内容一模一样,总觉得好像书中写的那个人就是自己。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做人要善良、尊老爱幼、与人不争等思想的灌输,所以在我们看来很多事情是因为善良所以显得合理:年轻人就必须给老年人让座,无论二者有着怎样的差异;即使他明明做的是错的,我们也不愿与他争辩、撕破脸皮,因为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宽以待人、不要与人争执;明明自己过得很困难的时候,别人找你借钱,你总是不好意思拒绝;朋友找你帮任何忙,你总是因为是朋友就觉得帮的理所应当,哪怕朋友的要求有些许不合理。
可是,我们的善良真的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吗?为什么我们的好心让座得不到一句真诚的感谢?为什么我们的退让换来的却是身边人的的得寸进尺?为什么借钱的人最后反而成了大爷?记得小时候当过语文课代表,那时的我几乎和班上所有的人都是朋友,所以每当寒暑假结束的时候,总有很多同学来找我让我隐瞒老师说作业都交齐了,反正少几本老师也看不出来,就算看出来了就说自己当时数错了。偏偏很多次老师还是发现了,有一次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很严厉的批评了我,说“XX啊,我知道你人缘好,全班人都和你是朋友,但是朋友应该引领你往好的方向发展,和你一起进步,而不是让你和他们一起说假话、假意兄弟情深,就算你不愿意为他们帮忙,也可以说清楚,这些事情应该是他们承担的,有不会的问题可以问你,但是欺骗这件事你们都不应该做,无论什么情况”。那天我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想了很多,我在想或许真的是我的善良和哥们儿意气害了他们也害了自己 ,而我自己却还沾沾自喜,认为是帮了哥们儿一把。
书中还说到一件事,就是火车上换铺、换座的事情,对此我也深有体会。每次从上学的地方回趟家坐火车要22个小时,尤其是寒假的时候抢票很困难,都是亲戚朋友一起抢票,有时候抢到一张下铺,想到不用上下折腾会高兴好久,可事实就是每当我抢到下铺的时候,总会有人来和你换票,说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反正就是一副“我比你可怜,你理应和我换票”的态度,那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好,就委屈一点算了,每次都把下铺和别人换了。甚至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下铺的男子说什么都不肯和别人换,还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一点都不善良。现在想想,大家都是花钱买的票,下铺还贵一些,难道真的一切都那么理所应当吗?为什么别人困难买票的时候不考虑可能不是下铺呢?不是下铺为什么他还要买呢?我见过一对老夫老妻,他俩因为一个是软卧、一个是硬卧,就找小伙子换票,按照常人的逻辑是不是应该找一个软卧的换票舒服一些呢,毕竟年龄都大了,可能也会有人同意他们 这么做的,可是老大爷并没有这么选择,而是用软卧的票和一位和老奶奶同一车厢的小伙子换了张硬卧票陪他,小伙子本来还不好意思说要不要补钱给他,大爷说“没事,我就是想陪陪她,能有人跟我们换票我就很感谢啦,你们回趟家也不容易,舒服点心情也好”,当时我在旁边听完就觉得好像被什么东西感动到了,我想这就是深到骨子里的素养,无论他年轻老迈与否,他都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而不是倚老卖老。
再来说说有关借钱的事情,我听到很多人借钱给别人的理由都是“因为他是我亲戚/朋友啊,我就借了呗”,再问他借钱的人拿去干吗用、什么时候还,他就会觉得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冷血,借个钱都问东问西。难道借钱不应该是说好要干嘛,至少告诉你一个还钱的大概时间吗?小时候,找别人借东西父母还教导我们要说清楚原因,用完就及时归还,怎么到了钱这里就跟规矩、教养无关,只剩下情感了呢?一句兄弟、亲戚、朋友让多少人明明自己困难的时候都不忍拒绝,要是这个朋友靠谱只是暂时困难借钱还好,说不定日后还有的还,要是他只是想着亲戚关系借点钱花花,那我估计你最后都不好意思要,因为他不会给,而且还会说你这个人怎么借你点钱,你就跟催命似的,完全忘记了当时自己那副假意关怀、卑躬屈膝的样子了。说到底,还是善良害了我们,我们对所有人都善良,不去分别善恶,不懂得拒绝,而这种善良最后只能让我们委屈,甚至是助纣为虐。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因为这世上本就不是所有人都善良,对该善良的人善良、对该冷漠的人冷漠,这才是善良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味的善良就是古典文化的优秀传承,我们只记得孔融让梨、君子谦谦的古训,却不曾记得还有大义灭亲、仗义执言等传统。
深谙世故却不世故,静得下心、低得下头,这才是成熟的智慧。愿天下所有不懂和懂得的人,成长不止、善良依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