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全国历届楹联书法作品评委观点

全国历届楹联书法作品评委观点

作者: dd9e7a57a198 | 来源:发表于2019-08-22 08:23 被阅读0次

    第八届李啸: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

    国展评审专用打分设备Ipad touch

    一、好的作品总是因自信而沉静

    也许楹联特殊的“出身”,就应该体现对称、工整与端严,加之于楼堂宅殿楹柱上呈现的要求,在书写风格上更需要庄重、肃穆与典雅。当然,后来楹联书法成为文人雅士社交、联谊和赠与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表达,书写者因此更加注重平正、含蓄与文气,当然或许还有一点意趣。

    书写者从文化心理还是创作动机不同,展览心态、竞技心理,外化于作品就是缺少根基的所谓“视觉冲击力”、“笔墨语言”、“线条张力”等等,这些状况在本次展览中、在楹联这种特殊形制的书法创作中体现的过犹不及。当然,也有些好的作品追求笔墨意趣,见情见性,令人称赞。但是更多好作品总是自信而沉静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技法的肯定与审美的信念。这既是作品的气质,也是书家的气象。比如,入展作品中的部分篆书楹联字法谨严、格调高古,隶书“曹全”风格的“龙门对”秀丽典雅、整饬端庄,楷书中清人风格的擘窠大字楹联气势恢弘、厚重古朴,行草书中少字数大字楹联开阖有度、动静相生……

    二、好的内容总是因言简而意远

    楹联是浓缩的文字艺术,以最少的字来表达最深的内涵,方为至境。著名的一字联:“墨”对“泉”,不仅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而且上下结构也是“黑对白”、“土对水”,极为巧妙。细想此联似乎又暗合书法与楹联,“墨”是书法家的笔墨,“泉”是楹联家的文泉,与展览非常契合,惜未见有能力的作者尝试大字书写。

    楹联书法展有点像文化的缩影。当下,书家大多缺少诗词方面的修养,不擅做联,而擅写楹联者多为专门名家,又多不事书法。楹联书法展不仅要求写的是楹联,更重要的是展览主体是书法,于是书法艺术成为评判的首要,然后才是对楹联平仄的审视,这就造成入展作品大多是书写前人楹联内容,让展览少了一层文化的内涵,也少了很多文字的趣味。

    自撰内容,如江苏书家陈克年投稿的两件作品均为自撰联,入展的是一件大字行书联“万卷诗书堪种玉,一怀仁义足生金”,寥寥七字联,书联合璧,言简意深,令人印象深刻。这类作品在展览中非常难得,也非常突出。而很多长联、“龙门对”,文字越多,描述越具体、越具像,意境空间也越狭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国历届楹联书法作品评委观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dg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