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弟是我们姐弟四人中唯一没有上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但他却用最朴素的方式铺就着一个农村孩子的成长之路,见证者一个普通奋斗者的荣耀。
小时候的弟弟就很懂事。记得那时,每天放学回家,首选的充饥食物就是挂在窑掌干粮筐中早上吃剩的馍馍。我虽然是姐姐,但个子并不比弟弟高,爸妈不在家时,每次总是弟弟爬上锅台,踮起脚尖够馍馍。弟弟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馍馍之后,便乖乖地递给我,让我分着吃,因为我是姐姐。我把馍馍一扳为二,摊开两手,问道:“你要哪个?”他从来都不会选择大的一半,因为他是弟弟。我家邻居对我们羡慕不已,因为他们家的孩子总会因为吃的喝的分得不公平而大打出手。
1998年,大弟跟随我的父母,去了延安。那年他12岁。
两年后,上初二的大弟辍学了。从此,开始了他的打工学手艺之路。
大弟虽然没有走读书成才之路,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跟着二老姑(妈妈的二姑)打工,学做瓷砖。那年,端午节到了,我从学校赶回家,妈妈已经包了好多粽子。爸妈让我送粽子给在几十公里以外打工的弟弟。
汽车一路颠簸,终于,在一个通往小路的岔道口停了下来。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柏油路都出了汗,闻到一股汽油味。转过身望着通往瓷砖厂的土路,时不时有三轮车“突突突”地经过留下一阵黄尘,我的心不禁蒙上了一层悲凉的窗纱。
顺着土路,在微微倾斜的拐弯处,我平复了一下情绪。二老姑看到我,把头上笼着的毛巾扯下来,客气地招呼我。二老姑非常有气质,年轻的时候因为漂亮,在我们县城的丝绸工作被城里人二老姑父看上,现在的二老姑灰头土脸的,没有一点儿城里人的影子。弟弟过了好一会才干完手里的活。他走过来,第一件事就是端来一盆水洗头发。在听我和二老姑聊天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了我的来意,所以就没有多问我。我们姐弟就在沉默中相聚了一次。
临走时,我站在土坡上回望那几间。弟弟突然冲出小平房跑上来送我。他站在我对面,头发湿漉漉的,掏出皱巴巴的50元钱伸向我,只在喉咙底发出“嗯”的一声,就像小时候他把馍馍从干粮筐里拿出来递给我一样,这次他递给我的是他辛辛苦苦一块一块装瓷砖上车,2分钱2分钱攒够的50元。我哽咽着说:“我不要。”是啊!我是做姐姐的,怎么能搜刮弟弟的汗水钱呢?弟弟走近一步,硬是把那张积攒了好久的皱巴巴的50元钱塞给了我。
直到现在,二老姑一说起我的弟弟亚亚,就赞不绝口,说:“那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不乱花钱。”
大弟在打工的六七年里,不仅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还用挣来的钱帮助我和妹妹上大学,但是他从无怨言,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在榆林打拼,娶了漂亮贤惠的妻子,生了一儿一女。现在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今年,他打算收拾老家的六孔窑洞,完成我们家族中长子长孙的责任,让80岁的奶奶享受天伦之乐。
我的大弟的奋斗之路上虽然没有书香味,但“条条大路通罗马”,他用勤劳朴实、努力精进讲述着罗马城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