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成了“教育”的触须
#说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
教育二字,本身就包含了强烈的企图心在里面。
“教”当然有说教的含义,“教”也有从无到有的意思,引导的意思。
“育”,既是养活,也是培养。
而具体实施当中,却有了很大的歧义,通常情况下,人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一个人成为“教育者”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他自己最适合最好的样子——即最好的他自己。
这就是“教育者”的企图和“被教育者”的痛苦。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成为最好的他自己和“说教”便很是矛盾。
首先,“教育者”,不能成为最好的各种职业者。说教成了惯常的做法。
其次,“教育者”也没法时时事事身体力行,“说教”成了常态。
于是,“教育者”的想当然便很容易形成。
再看“被教育者”。不容易看清楚自己的人比比皆是,处于被教育地位的孩童更是如此,也实属正常。
这就需要“教育者”真正的“引导”而非死板的“说教”。
由于“教育者”的偏狭和相对“权威地位”,他们更愿意拿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意愿来“塑造”“被教育者”。
长成“不快乐的别人”而不是“快乐的自己”就是“被教育者”的悲哀。
所以,“说教”令人反感,“说教”害人不浅,“重复的说教”使人疏远,尤其淡漠了“说教者”和“被说教者”之间的情感,以至于“敬而远之”或“厌恶逆反”。
绝大多数“被说教者”多多少少都有“被说教后遗症”,那就是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被钳制心理”。
总要做个样子看,又时时怕做得不合适。这就是“被说教”而长大的“心理阴影”。
因此,教育——姑且把这种手段算作教育——的最好方法,应该是顺着他成长的方向去“引导”,而绝非生硬死板刻薄甚至带些“垄断”的“空洞说教”(做将不成又成了“说教者”的一声长叹伴你一生,和“被说教者”的内疚自卑甚至负罪感)。
“被说教”长大的孩子,懦弱心理、表现心理、求认同心理严重;逃避现实、敷衍事情、拖延做事的表现多多。
#教育的分寸# #家长的教育观# #教育的一些体会# #教育孩子之感悟# #教育上的那些事# #教育的基石# #父母教育困惑# #教育上的那点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