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太极八卦图)很多现代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的传统文化就是诸如“三妻四妾”、“剥削压迫”、“人分三六九等”或“重男轻女”等糟粕的东西,大多数是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还有人说古代的宫廷斗争有多么厉害等等。这些东西在古时候有没有呢?肯定是有的,但未必像现在的人想的那样严重。
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呢?我认为,无论是释教、道教还是儒教,其最根本的文化都是“敬天信神”,注重道德修养,其次,佛家讲“困缘果报”、“行善积德”;道家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儒家讲“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实,中华文化也叫神传文化,可以说是上天的创造。现在大多数人受无神论的毒害极深,从根本上不相信传统文化,反面的教训都当做正史在传,而正面的教训却只是当做神话故事听一听而已。
中国的文化注重“以德治心”,比西方的“以法治人”要好太多。但有的人说传统文化是不能把人教好的,那是因为大家失去了最重要的“敬天信神”,不再相信因果报应,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那是不行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不按医嘱做的人病能好的,同样的道理,你不相信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怎么可能真正让社会道德回升呢?不相信神,只是在课堂上读着“子曰……”或“诗云……”就能让人约束自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有的人误会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才被西方的思想钻了空子。我之前看到过一个视频,有人问易中天老师说:“儒学是不是虚伪的?”易中天老师做了如下的解读:
“我的回答是:孔子本人不虚伪,先秦儒家三巨头(指孔子、孟子、荀子)都不虚伪,但是后世用儒家的,从汉武帝以后的那些统治者,那些尊孔读经的虚伪,要把他们区别开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汉武帝所尊之‘儒’乃董仲舒之‘儒’,董仲舒是做了手脚的,已非先秦原始儒学,就是跟孔子的一些东它是已经不一样的。先秦儒家,它有一个观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等级是要讲的,这个规矩我们不能不讲,你不能说这个做儿子的在老爸面前张牙舞爪的,那是不可以的。但是它同时还有一条,叫对等。先秦儒家的特点是什么?是不平等,但是对等,这个是很多人没有看出来的,要么就一个劲儿的骂儒家讲不平等,要么就是一个劲儿的说儒家多么多么对。其实它的微妙之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君怎么样像个君?仁;臣怎么样像个臣?忠;父怎么样像个父?慈;子怎么样像个子?孝。因此他逻辑的得出一个结论是什么呢?如果君不仁,则可以臣不忠;如果父不慈,则可以子不孝。就是我们老百姓通常说的‘你不仁,你就休怪我不义’,它是对等的。这个对等的思想是谁的呢?孟子的。孟子有一个说法叫做‘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就是你做君王的把我看成兄弟,我就把你看作心肝,我全心全意的保护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就是你把我当泥巴疙瘩、当小草,不当回事,我把你当敌人。对等是不平等,但是对等。但是这样一个精神,董仲舒改造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没有了,怎么会有呢?所以后来朱元璋看见孟子的书气的要死,说:‘这种人怎么能够是亚圣?把他给我赶出去!’确实,原始儒学和后世的儒学是有区别的。”
所以说,很多人将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糟粕归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归根结底是制度的问题,而不是文化的问题,是当权者歪曲、篡改并利用了这些传统文化来奴役广大的中国人民,还将中国人所谓的“劣根性”归罪于传统文化,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污辱,也是对古圣先贤的亵渎。
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有的知识️份子为了寻找拯救中国的良方引进了许多的西方思想,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因为西方的思想会颠覆传统的道德观念,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经历的重大曲折。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谈到的。
再说回易中天老师讲的那个问题,其实我是很喜欢听他讲座的,因为每一次都有收获。他讲了,儒家是不平等,但是对等,这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
中国的古话有太多是被改过的。比如人们常说“父母在,不远行”,但原话是:“父母在,不远行,行必有方。”又如“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等,原话是这样说的:“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这些话被人一改,断章取义,原来的反叛精神与意思就被阉割了。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蚩尤,但关于他的身份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是九黎首领,也有人说他是炎帝本人,还有人说他应该是黄帝的儿子。我们不是要探讨“蚩尤是谁”这个问题,如果非要说,按《清华简》中记载:“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那么,《清华简》中的这段话正好可以解释《史记》中千年来令人们困惑的一段话:“蚩尤畔(叛)父,黄帝涉江。”
《史记》中这段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太子刘据被诬陷诅咒汉武帝,父子俩闹了很大的矛盾,当时大臣车千秋劝汉武帝的话则是:“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叛)父,黄帝涉江。”
车千秋劝汉武帝,他儿子搞兵事这事不足以杀头,揍他一顿就完事了,父子不合是自古以来很常见的事情,蚩尤背叛了他爹(黄帝),黄帝涉江……?那么,黄帝涉江究竟是干什么呢?追回蚩尤和好?还是打死蚩尤?按车千秋这段话的基本思路来看,明显是劝汉武帝冷静,学学黄帝,那大概率是追回和好。可见在西汉时期,蚩尤是黄帝他儿子这件事是个常识,所以司马迁根本就没对此做注释,结果后人一直不明所以。
这倒是也能解释得通,为什么在汉之前,姜子牙、秦始皇都奉之为兵主,刘邦直接黄帝蚩尤一起祭祀,因为他们是父子。这也可以解释,后来的儒家为什么要把蚩尤往坏里编,毕竟父子怎么能不合呢?儿子怎么能跟父亲闹矛盾呢?父亲怎么能主动去找儿子呢?面子何在?伦理纲常何在?父不父,子不子的,这也太礼崩乐坏了吧。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前面易中天老师所说的话,儒家是对等的,虽然不平等,但是平权。汉武帝之后,儒家的对等思想就被改了。所以说,这些问题不能怪文化,而要怪当权者。
我真心希望广大的中国人民能够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让社会恢复传统的道德观念,还中华大地一片朗朗乾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