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他提出:“人会把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情,一直放在心里记着,直到有一天他把这件事情做了,他才会忘掉。”人之所以不会忘记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心理机制。
有学者做实验,挖掘“蔡格尼克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把人分为三组做实验:第一组是已经完成重要事情的人;第二组是未完成,但有计划;第三组是未完成,无计划。让他们做阅读理解,试验结果是:第一组完成的最好。第二组比第三组完成得要好,第三组最差。
实验结果证明,同样是有事在身,还没有完成,但已经制定了工作计划的人,比没完成,也无计划的人完成得要好。因为有了计划,心中有了目标,更容易看到未完成节奏的人,相比没有计划的人而言,更容易集中精力,做阅读理解时更不容易走神。
由此可见,在生活与工作中,心态积极,凡事有提前量的人更高效,更轻松。他们心中没有那么多“未完成”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进入做事的状态,甚至会找到心流的感觉。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02 明确工作目标
有时候,当你碰巧被琐事缠住了,不能及时完成手头上重要的工作,又该怎么办呢?
根据蔡格尼克的效应,重新安排时间,尽量制定一个可信、可行计划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心态与工作状态比原来更稳定,效率更高。
蔡格尼克效应对我们真正的启示是: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完成目标的计划,是格外重要的。它的存在并不是提醒我们,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是提醒我们要制定一个完成任务的计划,给自己一个内心看得见的目标。一旦明确了目标,人就踏实了。不仅仅是工作,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了计划和目标,你就会觉得更充实。
前几天,我就有这个体会,工作比较忙碌,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没有完成当日的既定目标,让我觉得筋疲力尽。当我回顾当天到底忙了什么的时侯,却发现并没有完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时间被琐碎的小事情,在无意中消耗了。既消耗我的时间,也消耗了我的精力。这就是因为我心中未完成的事情,一直在提醒着我,给了我很大的压力,而我却没有办法去完成,产生了一种无力感、疲惫感。
相反,当我灵活的安排并及时完成了当天首要目标之后,我可以以更轻松、更自在的心态,来面对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我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就更多了。更重要的是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反而比平时更轻松,更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赚取到了更多的时间与自由。
03 要事第一
定目标,一定要选要事,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人生的主动权。
要事是第一的深层逻辑是,你每天干的事情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越多,说明你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掌控感就越高,你的主动权就越大。
相反,如果你每天做的事情都是重要的,但很紧迫的事情。如果这件类型比较多,说明你的例外情况特别多,如果不马上处理,就会出大事,说明你的主动权很差。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你的工作与生活一直充满着危机。这说明我们的危机管理做的不够。
04 角色、目标、时间
什么才是重要的事?又如何保证把重要的事做好?请记住三个词,依次是:“角色、目标、时间。”它们会对你完成重要的事情有帮助。
角色,就是认清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同,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会不同。当你设定了目标,你就会规划时间,保证这些要事能够得到落实。
比如,在工作中,根据你角色的不同,你也需要完成重要的事情,这样会给你减少很多的麻烦;在生活中,你也要分清自己的角色,如果你是父母。你需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需要把孩子先安顿好,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你自己的事情。不然,你既想着孩子的事情,又想着自己的事情,将会让你无法兼顾,非常疲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