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生活实录(8)

孔子的生活实录(8)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09-08 08:02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0-1-4-2

    【原文】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白话】经过君上所坐的座位,脸色变得庄敬起来,脚步加快不敢怠慢,说话轻声好像不敢说完。

    【思考之三】本段所述孔子的行仪中,我们体会到孔子怎样的恭敬之心?

    钱穆先生说:“古礼,君每日在治朝与群臣揖见,此位即君在治朝所立之位。议论政事,则在路寝之朝。治朝退,适路寝,则治朝之位虚。群臣遇议政当入内朝,则过此位。过位必敬,故色勃如而足躩如。”按照古礼,国君每天先在“治朝”这个地方与群臣互相行礼相见,这个位就是国君在“治朝”所处的座位。国君与群臣见面之后,如果没有需要商议的事项,群臣就可以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去忙了;如果需要商议朝政事务,就要移步去到“路寝”那边。“治朝”退朝之后,去“路寝”那边,这个时候“治朝”的国君座位就空了。群臣遇到有朝政要商议的时候,应当要进入内朝,也就是“路寝”,这时要经过“治朝”国君的座位。孔子在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的脸色勃然而变,变得非常肃穆恭敬;“足躩如也”,是说脚步变快了,不会慢慢悠悠;“其言似不足者”,此处非说话场所,如有必要,与人应答很简短,内容似有不详,声音想必也很轻,气力似有不足,如果大声说话就显得旁若无人。

    这说明孔子“见位如见君”,面对国君的“虚位”,就如同国君端坐在那里一般,一丝一毫都不敢放肆。如果对国君没有发自内心的敬意,那只会当面恭敬,背后就不一定了。孔子从入公门开始,直到经过国君的虚位,敬意越来越浓,言行越来越谨慎,而且都是自然流露,其“事君尽礼”,实在是常人所不能及。

    “过位”这个细节,非常有画面感,孔子弟子的观察也是细致入微。我们可以想像,一个弟子是如何把心心念念放在自己的师长身上的。

    本节“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好像在前面都出现过。“君召使摈”时,孔子也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孔子于乡党”的时候,“似不能言者”,在走过君位时和听到君主召见时,他的脸色和脚步是一样的,面容庄严肃穆,脚步加快而轻巧,内心的恭敬之情是一致的;而在朝堂之上说话和在乡党时的说话,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见,夫子对礼的把握拿捏得非常好到位。

    【思考之四】孔子经过国君虚位时的仪容,给我们什么启发?

    孔子过国君“虚位”的行仪,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孔子的恭敬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从真心诚意中发起的,既不欺人,也不自欺。夫子在《孝经·卿大夫章》中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我们说修道修道,不管他的起心动念,语默行止,乃至于身上穿戴的服饰等,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先王之法去做。夫子之行就真正地呈现出卿大夫的应行的道

    夫子还说“吾不与祭,如不祭。”我如果不能亲自参加祭祀,还不如不祭。不是神需要我们祭拜,也不是祖先需要我们纪念,而是我们的生命成长需要他们。如果你自己不去,难道可以请人代去吗?就像吃饭、学习,都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你自己亲自去做,才会受用,别人代办,是别人受用。礼也是如此。

    平时我们也有一些纪念活动,譬如纪念英烈、扫墓等等,“慎终追远”的心念是否真正发起?是否是在马马虎虎走程序呢?故孔子说“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象祖先真的就在那里。

    我们在学习《论语》等儒家经典之前,都会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无非都是要告诉我们恭敬心是我们学习成长的根本,一切的好处都是从对圣贤的恭敬心中生起的。

    孔子经过国君虚位,就能一念提起恭敬,说明孔子已具足正知正念的体性,对天地大道,对善恶因果的见解,已经深深忍可于心,一切时处都能显发“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道理。正如《中庸》上所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要在人看不到、人听不到的地方用功,因为没有比隐暗处更容易显现的了,没有比细微处更为显著的了。孔子过虚位的行仪,也充分体现了“君子慎独”的特征。

    我们向孔子学习,就要通过“博文约礼”的严格训练,将正知正念立在心里,成就体性。平时还要不断串习,如《弟子规》上所说:“入虚室,如有人”,进入父母、尊长,乃至普通人的房间,如同有人在一样,小心谨慎,恭敬有加。进一步说,在一切时处,一切对境之上都要练习恭敬心,因为圣贤师长与天地大道相应,他的体性遍一切处,尽山河大地无不是恭敬之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生活实录(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kg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