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效率和效能--第二次做效能指数测试

效率和效能--第二次做效能指数测试

作者: 起在日出之前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21:46 被阅读0次

    忘了第一次做这个测试的具体时间了,但是那个分数可能会刻在我的脑海中一辈子吧,24分。

    在这之前,哪怕我听完100讲,听过了十堂课,也开始摸索管控自己时间的一些方法。

    我始终认为我是高效的代名词,我的忙乱不是因为没有效率,而是没有精力。可是我在一份测试上面那么不堪一击,我甚至质疑这份测试的可信程度。

    因为很多子项在我看来似乎和效率无关,而且似乎和主流观点之间有点格格不入。

    比如“喜欢关注社会热点”我只要不影响工作,难道我在开车的时候听听热点新闻也是低效表现吗?碎片化信息也有分类吧,我不看朋友圈,看点时事引起思考,不能说就完全没用吧。

    再比如“工作中无法将业绩目标落实到每天的重要事项”,我的工作性质决定,我的任务经常都是紧急、救火,有太多的前置条件,这些条件满足后,到我手上基本就要火烧眉毛了,所以这个落实到每天几乎不可能啊。

    但是因为前面听了那么久,觉得叶老师肯定不是无的放矢。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做了仔细的思考。我找到了一个目前为止可以令我自己信服的答案。

    两点,

    1、高效率体现的是长周期的平均效率而非瞬时效率

    比如一个项目,原计划10天完成,大部分自认为高效的拖延症患者(包括我)都可以前面9天放羊,第10天突然爆发,一下子完成别人可能需要10天完成的工作。

    我们总是心里会暗暗为自己的能力骄傲,并且把计划之所以安排了10天归结为:如果不安排十天显不出自己在工作,所以必须要从时间上体现出工作的难度。

    殊不知,这一天赶出来的工作,质量稳定性不好,过了很久时不时冒出一点小毛病,还要返工去搞。

    而更重要的一点事,对于整个项目计划的10天来说,工作的完成量并没有增加,放掉的9天羊也不过是虚度光阴罢了。

    2、效率≠效能

    效能是衡量结果的尺度,除了要考虑效率,还要考虑效果和收益。

    即,花了多少时间完成?,完成的效果好不好?最终得到了什么收益?

    就好比盖房子, 从开工到完工用了3年还是1年,这是效率;施工质量、材料、外观、内饰等等就是效果;而最后卖了多少套,赚了多少钱,这是收益。

    所以高效能就是:用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好的效果,获得更多的收益;三者兼备,缺一不可。

    从那以后,我甚至给自己定过一个目标,就是等90天之后再来重做,希望自己拿到90分。

    今天根据班级的进度,重新做了一遍,73分,总结一下这次剩余的5个C选项

    6、“人生就应该丰富多彩,总是尝试能完美平衡工作和生活,要做的事很多,最后发现事与愿违,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完美”

    确实一直想尝试完美平衡,自己的感觉是不平衡就会失衡,失衡会引发更多麻烦。

    15、“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太容易受家人、同事影响,节奏容易被打乱”

    两个孩子小,老人身体也不好;工作性质又总是有很多突发事件,总有点事情要打断计划,尽量提前赶计划,但是这点暂时还不知道怎么解决。

    18、“有的项目做着做着发现需要调整,因为一开始没有规划或者规划的步骤出错了”

    这个和完美主义有一点共同点,就是规划一个项目总是会有不足之处,而发现不足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去推翻重建。

    20、“日程非常满,会议特别多,工作没有一件事情能够离开我”

    日程满,最主要的不是工作过多,而是家事过多,特别是爱人现在的状态,还需要协助她做很多事情。

    23、“有长远的目标,但是没有时间去规划具体行动”

    自己的远景很美,我觉得规划也是比较可行,自己也在做,但是因为上面的几点原因,总是觉得对于我期待的结果来说,执行的强度还是偏低了,而且对于结果也缺乏信心,还有很多疑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效率和效能--第二次做效能指数测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me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