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艳

这两天在油田女工部举办的幸福教练培训班上学习。今天在课堂上,老师让分享对幸福的理解,我心里冒出的第一句话是“幸福是一种感觉”,但分享出来的却是“幸福等于快乐加意义”,这句话是我在接下来的讲课中引用的一句话,等同学们分享完了之后,老师总结“幸福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能力”,我一想这不就是自己最初心里冒出来的那句话吗?当然,我在这里不是评判这两句话的对错,其实这些关于幸福的分享,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幸福的一个解读而已。
我在意的其实是,为什么我总是抓不住自己的第一感觉呢?实践证明自己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这是困惑了自己几十年的问题,非常苦恼。
之所以抓不住第一感觉,一是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二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可,从而证明什么?
这个学习班上,油田女工部的李部长在场,全油田的女职工幸福教练都通归女工部管理,自己的表现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这样在课堂上自己就多了一份刻意,因此在分享的时候,总想着好一点,偏离了自己的感觉,或者就是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感觉,首先是来自身体!
我小时候的一场大病,在爸爸妈妈800cc血爱的流动、浸润与滋养下,得以生存,但病痛的感觉也储存在了身体里,孱弱幼小的心灵是多么排斥这种来自身体那种疼痛的感觉,因而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不够好!
我从小就是个乖乖女,除了这场大病,不论是学习上、工作上、婚恋问题上,很少让父母操心,非但如此,从我记事起就帮着爸爸妈妈干家务,照看妹妹,乖巧懂事,很得父母欢心。
自己做事呢,内在也有一个信念,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尽全力去做,尽量提前做,再不能让爸爸妈妈操心了,努力的多干些、干好些,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减少爸爸妈妈的辛劳,以此表达对父母的爱,同时也证明自己是值得的,值得被爱的。这种模式延伸到工作和生活中,就是“我是一个做事令人放心的人”,自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的能力有限,但态度十分端正”,把任务交给我,目标要求明确,其它的都不用管,我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去完成,为此我常常冠之于执行力强。
病痛已经过去,现在我选择热爱并赞赏自己,不是吗?父母和周围认识我的人都说,看你小时候病呀呀的样子,谁想到长大了身体这么好,直到现在50多岁了没有一根白头发,还比同龄人显得年轻,精力也旺盛。
爸爸妈妈全力把自己养活下来,不离不弃,不就是对自己深深的爱吗?这种爱需要质疑吗?还需要去验证和证明吗?我想是不需要的,爱就在那里,无需证明!
相信自己的感觉,听从内心的声音,做一朵为自己盛开的花!

更多心理交流请关注作者微信,长按二维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