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假设我们的老板现在正在飞机上,下飞机后需要见一下客户,这个时候老板让你给他做一份PPT,下飞机以后直接用,但是中间因为你预估的时间有偏差,导致PPT没有做完,中间漏掉了一些数据,你会怎么办?我们一直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智商情商正常、工作学习意愿高,就一定能出成绩。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高效率。与产出高的人相比,低效人士无一例外都存在3个问题
方式一:工作在偷懒中前进有时候工作就是在偷懒中进步的。仔细想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因为不想走路,所以有了汽车;因为不想爬楼,所以有了电梯;因为不想打扫,所以有了扫地机器人……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不仅仅是一次了事,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搭好框架。比如,我让运营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张excel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方式二:工作方式要随机应变有的同事做事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做工作的时候会上蹿下跳,扎耳挠腮、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
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一定要有序,要认真的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
方式三:只关注问题,不注重目标
效率低的人的做法是:先一股脑的找数据,虽然数据都找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一般人的做法是:找同事帮自己找数据,速度会提高一些。而最高效的那些人,思考一下老板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如果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实际上,结果驱动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了解自己应该干什么,了解这个工作是什么,才会知道自己怎么做。所以,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而仅仅死守着工作任务,最终就是,出工不出活儿。在职场中,怎么工作,你的工作方法是什么,怎么样工作才能够出效率,怎么才能最好的达到我们的目标,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