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徐志摩短短34年的人生中,有没有后悔过抛弃张幼仪,有没有思念过张幼仪,好可惜,他应该是没有的,历史中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可以证明他后悔了。
我总觉得他迟早会后悔的,可惜他的人生结束的太早了,应该还没来得及后悔。在飞机失事的时候,他可能在遗憾没能看到林徽因的演出,可能在挂念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陆小曼以后要怎样活下去。唯独几乎不可能在思念张幼仪。
徐志摩一句乡下土包子的吐槽,让多少人对张幼仪的形象有误解。可其实她生活在一个有权有势富足庞大的家族,在这样环境中被父母宠爱着长大的女孩,怎么会是一个乡下土包子呢。而且那时的张幼仪仅仅15岁,一个自己无力抵抗包办婚姻的男人,却把气撒在一个同样无辜的女人身上,实在是太可气了。
尽管嫁过来时嫁妆丰厚到用火车运来,家人想让她在夫家挺直腰板生活,但是嫁妆再丰厚,也挡不住徐志摩那颗追求所谓自由的心。
虽然追求自由没有错,不提倡包办婚姻也没有错,可是这一切的前提应该建立在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
既然他选择了在无奈中接受包办婚姻,就应该为自己的妥协负责任。
而不是让张幼仪怀了二胎之后没有一丝责任与担当就离开,没有关心询问,更没有一丝金钱上的关照。
当时陪徐志摩国外读书的张幼仪,语言不通,钱也渐渐花光,还怀着孩子,无奈只能向娘家人求助。
徐志摩从来没有担心过张幼仪,哪怕不是作为丈夫的关心,而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关心。
或许他心中是有过担心的,但是他是自私的,他只想追求他心中的炙热爱情,而张幼仪和孩子,在他眼中,不过是困住他自由脚步的一根身子,锁住他真爱的一把枷锁。
张幼仪待产的那几个月,徐志摩没有来找过,而张幼仪生下孩子后徐志摩找来却只为离婚,还是在医院里张幼仪刚生产完不久甚至还没来得及出院。
他对林徽因说过甜言蜜语,他对张幼仪就说过多少冷漠绝情的话语,他的爱有多热烈,他的不爱就有多冰冷。
终于在他祈求张幼仪放过他,在他一声声的我不爱你中,原本执着于守住婚姻的张幼仪终于同意了签下离婚协议。然后独自带着孩子在国外生活。
徐志摩没有想过,在那个年代,离婚还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的生活会有多艰难,其实哪怕是到了现在也还是很艰难呀。单亲妈妈一门心思都放在了赚钱养孩子身上,哪还有心思去担心自己。人人称颂张幼仪坚强,可是有多坚强,就有多苦。
林徽因不愿把自己的爱情建立在另外一个女人的痛苦上,所以一次次拒绝了徐志摩。林徽因被世人称赞,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才华吧,更是她无可挑剔的人品。
陆小曼则与徐志摩的理念完全一致,他们眼中人们对道德的规范,都是封建守旧的世俗,他们只想着自己的快乐,只要不能完全顺从他们的心意,那就是世人的错,怪世人不能理解他们。所以陆小曼背叛婚姻,违背父母,选择和徐志摩二婚,是很正常的。
不想要包办婚姻,又为何要让张幼仪有孩子,既然有了孩子,为何从不尽为人父亲的责任,大儿子出生的时候他出国,小儿子出生的时候他离婚。小儿子更惨,没有见过父亲一面,小小年纪就死在了异国他乡。
虽然张幼仪晚年的时候遇到了爱她疼她的男子,可是她的青春已经过去了。在她最无助做需要呵护的时候,除了家人给予帮助,没有人来爱她,她也忙于兼顾事业与孩子没有时间去思考爱情。
徐志摩把最单纯的爱给了林徽因,把最宽容的爱给了陆小曼,唯独忘了张幼仪也只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女子。在一声声的不爱中,张幼仪也多么痛苦的否定过自己。
陆小曼的前夫也是这般,他们都曾卑微的容忍伴侣的背叛只求不要分离,可是不被爱就是不被爱,除了选择放心爱的人自由让他们开心,别无办法了。
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一定要给张幼仪写信,告诉她,她不是土包子,就算她真是土包子,她也是值得被爱的,她对所有人都大度善良,温柔贤惠,守礼守法,尽管被吐槽和她在一起很无聊,这些也并没有错。
徐志摩和陆小曼爱浪漫,可是陆小曼奢靡无度,让徐志摩每日都在还债中读过,张幼仪不计前嫌给钱给他接济他和他的新老婆,张幼仪才是更适合结婚的女孩子,陆小曼只适合恋爱罢了。
在我看来,之前徐志摩就是太无聊了,吃得饱穿得暖,就不喜欢给自己做饭的人,吃完饭就嫌碗脏。
张幼仪说过她觉得自己就是秋天的一把扇子,用来打吸血的蚊子。
可是我想说,张幼仪是最最好的人,是徐志摩没眼光才不懂她。
林徽因是一本诗书,陆小曼是一本小说,张幼仪是一本蒙灰的生活百科书,如果你打开来看,细细读完,你会发现和诗书一样美,和小说一样回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