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为什么一看到这个理论,感觉被打了鸡血一样,我只要坚持做一件事情,然后我就可以成功了,为何不试试呢,万一成功了呢。
一万小时成功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
1.比尔·盖茨在进校5年,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学习电脑编程
2.达芬奇,当初拜师学艺,从一个个鸡蛋开始画起,年复一年少说也练习了一万小时。
3.莫扎特是公认的音乐天才,他从6岁开始作曲,经历了20多年的作曲生涯才功成名就,肯定也超过了一万小时。
4.我从三年级开始打游戏,打了不小于10000小时的游戏。。。5.刘翔,菲尔普斯,朗朗他们真的是天赋异禀,不需要刻苦的联系吗?
除了极少数的天才以外,对于绝大对数人来说,天赋上的差距在后天成就上占的比重实在太小了。
不论天赋如何,只要努力做就一定能成功吗?
《新约•马太福音》中写道:“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不知道你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偏科的问题,我那时候就喜欢理科因为理科不需要被课文背单词,同样做理科和文科的作业,理科的一道题目会做就是会做,文科的答案要么就是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要么就是所谓的作者是怎么想的。理科的题目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文科则需要长久的重复。这导致了我的偏科,关键是文科严重影响了我打游戏的时间,所以文科能偷懒就偷懒,久而久之文科几乎就放弃了,常年垫底。所以在给定的时间有限的时候更倾向于做理科的题目,而且会更加的用心,文科就马虎应对情愿天天去老师办公室报到。这就导致了在优势的学科越优势,劣势的学科就越劣势。
初始优势从何而来呢?比尔•盖茨的成功在人们的眼里似乎就是这样一个版本,一个天才偶然间遇到了计算机编程,然后毅然辍学,跟朋友开了一家叫微软的公司,然后抓住了计算机革命的浪潮,迅速成为了成功者。我知道有辍学的孩子现在跟父母提起辍学的其中一个理由还是:比尔•盖茨也辍学了,既然他能成功,那么为什么我不能?很明显,不管这个大众认知中的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全部,辍学肯定并不是比尔•盖茨故事里的关键字。据我所知,比尔•盖茨家境极其优越,且在辍学前已经赚了一大笔钱,那些盲目模仿的小朋友们呢?比尔•盖茨的成功,首先来自他的家庭带给他的初始运气。
很多读者可能看过我在公号里写的关于勤奋的文章,一个人如果没有初始运气,别说成功,连入局都不可能,而比尔盖茨的初始运气显然不仅仅是入局而已,而是站在一个普通人够也够不到的起点。正如上面所说,他的家境十分优越,上的是极其昂贵的私立中学,而该中学有一个计算机俱乐部,这在公立学校中是不可想象的,当时连大学里都少有,所以比尔•盖茨能比绝大部分同龄人都更早地接触到计算机编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那些同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很可能并非在计算机上面的天赋不如他,只是他们没有得到这样的初始运气。纵观比尔•盖茨的经历,他是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被一系列的运气砸中了。进入昂贵的私立中学,1968年全世界几乎只有这一所高中拥有分时系统的计算机终端;同学家长的公司正好需要请人去测试代码;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每天凌晨无人使用,而盖茨的家正好在步行范围内;ISI公司恰好想雇佣免费劳动力;为ISI公司工作的学生很多,优秀的也不少,但彭布鲁克在需要帮助时刚好点到了比尔•盖茨,让他得到了难得的被指导机会(比尔•盖茨当时在各方面都不是最优秀的)等等。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期间若是没有他自己的努力,所谓的运气就算到了也是把握不住的。但懂得把握机会的人何止千万?连比尔盖茨自己都说,能拥有这种连锁运气的,全世界不会超过50个。不管其余49个是不是把握住了机会,这显然比跟60亿人竞争好太多了。如果你也能在20岁之前就获得遥遥领先同龄人的机会,就算成不了比尔•盖茨,至少也不会太差。
----摘自蚂蚁私塾
上次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把到达楼顶比作是成功,有些人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爬上去的,还有些人是做电梯上去的。那些坐电梯的在电梯里, 有的在做俯卧撑、有的在做仰卧起坐、有的在用头撞门,到了楼顶有人问他们你们是怎么上来的?你猜他们怎么回答,其实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很多成功是不能照搬复制的,所以一万小时定律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我觉得可以找一个大佬作为偶像,但参照物要是你自己。你看我今年比我去年多了点什么,你看去年的我竟然会摔这个坑,去年的自己好傻,这就是在成长。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一万小时定律。
用力过猛跑不远,不用力跑不动,该吃吃,该喝喝,该学学。网瘾少年模块:为了证明我打游戏10000小时没白打。
舒适区:泉水
学习区:练习补兵、刷经验升级、正确出装、主Q副W有大点大
恐慌区:徒手1V5
先确定主线基调,没有人玩游戏是为了输吧。你玩游戏也是匹配到和你差不多玩家吧,如果你一直匹配到的是职业玩家一直输一直输你还有玩下去的动力吗,这就是参考物。在大家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想去赢得一场比赛,你不会再泉水里瞎晃悠,等别人来拆家。就会去线上补刀,熟悉自己的技能和对手的技能,补刀是一个很无聊的过程(想想一个游戏根据补刀多少来判定输赢是不是很无趣),但每把游戏都会认真的补刀,因为你知道补刀可以建立优势,起码单打独斗不会吃亏。这就是在走出舒适区进去学习区,然后积累到一定的金钱你就可以选择买什么样的装备,舒适区就扩大了,不仅仅是补补刀,可以去刷刷野怪,搞搞事情了。原来的恐慌区变成了新的学习区,然后会出现新的恐慌区。即使每局游戏都一样,你也会每次从头开始补刀出装备搞事情,那为什么你玩游戏的时候可以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干的重复做类似的事情呢?因为你目标明确啊,知道这个游戏的基石,所以你会不断扩展你的舒适区也不会觉得这么枯燥,补刀是为了经济,经济是为了出装备,装备更新比对方快就是优势,就能把优势越滚越大,就可以尽快推掉水晶,赢得这场游戏。
然后你就在一点点的进步,和你一起玩的玩家也会变得更加厉害,这就是在成长。之后补兵技能连招都会成为潜意识,不会盯个小兵血条盯半天,你会开始想对方在想什么,趁他补刀的时候干扰他,换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建立优势,你的认知也升级了。开始出现所谓的意识和套路,舒适区和学习区不断扩大,这时候如果对面站的是刚玩游戏的自己,这个菜鸡,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想笑。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觉得以前自己是个傻逼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