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到了朋友的一条动态,如下:
关于死亡起床时,又听见室友焦急地和家人通着电话,因为她最喜欢的大姨突发脑干出血,进医院下了病危,又因为尿毒症而无法手术。目前保守治疗中,未来生死未卜。
想起了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死亡的时候。
那是只原本活蹦乱跳的小狗,在过马路时突然被卷入了车轮下。
血还没有流出来时,我捂着嘴跑开了。
第二次,是一位远房亲戚。
因消瘦及无食欲被儿孙带去体检,后来一度转院,初步诊断食管癌。
不愿意治疗的老太太在过年期间被带回了家,我去看望时,她已经绝食七天。
那是个阴天的傍晚,小木屋深处亮起的白炽灯也仿佛寿命将尽。幽暗的角落里,一具干干瘦瘦的躯体躺在被子下,凹陷的脸就像动画里的千岁老仙人。
她的嘴唇蠕动,发出微弱的声音,我还没有听清,就被亲戚叫去了客厅。
我没有任何感想,只是盯着火坑里柴火的明明灭灭发呆。噼啪声中,一小簇又一小簇的火星子升腾起来,闪烁着,舞动中,再悄无声息地在半空中消失。接着又是噼啪中升起的下一簇。
生于耀眼,灭于无声。
大约盯了半小时后,我被家人叫走了。
又一周后,听到了她去世的消息。
关于死亡再之后,接触的生死,除了书里,就是医院。
第一次眼睁睁看着心电图变成直线,憋着眼泪,听着家属在走廊尽头的哭喊。
后来,做心肺复苏都快成为了习惯。
除去临终,还遇到很多离死亡很近的病人。
癌晚,淋巴瘤,白血病,脑出血…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有心惊胆战地等病检结果的,有刚确诊然后放弃治疗的,有在病床上昏迷半个月的,有接受第n次化疗的。
而书里的生死,有倔强,也有坦然。
《滚蛋吧肿瘤君》是苦中作乐,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此生未完成……》是各种愉快与苦涩的回忆,
《最好的告别》是充满理性的思考,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生命的无常。
国人似乎自古以来就很排斥死亡。
从古代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的皇帝,到现代众人对这一词的讳莫如深。
不能谈论,不能细思,不能准备。
“所有人终将奔赴死亡”是一项不被接受的真理。
医院仿佛一个能够“起死回生”的圣地,人们不允许他们的家属在医院抢救无效。
当突发事件来临,极少有人因为事先的遗嘱,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
遗嘱一词,仿佛通往死亡的最后一扇门,鲜有人愿意提及。
而不知可靠程度的养生文章,传播速度极其疯狂。
器官捐献,却是难以普及。
大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吧。
毕竟安乐死都还没有被允许。
以前看过这么一段话,大意如此:
“人一生下来就是在排队等死,医生的职责只是为了防止别人插队而已。”
本人摄于郑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