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批判性思考指南》读后感(一)

《批判性思考指南》读后感(一)

作者: 佳霖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4:55 被阅读4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一本让人明智的书。巴菲特说遇到查理芒格后自己才进化成人类,我想说读完这本书后,自己才明白什么是思考。

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帮你厘清---个性、思考、真理、知识、观点、论据、论证七个重要概念;第二部分是“容易犯的错误”,教我们识别和避免思维中最常见的谬误;第三部分是“策略”帮我们获得解决问题和议题的各种技巧。

第一章 你是谁?

我们的思想不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出生的环境、大众文化、个人心理构成了现在的我,而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其中又占多少比例呢?

我们不可能逃脱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怎么成为更明智的自己呢?

个性的本质就是警惕:1.把任何人或事都看作是非经过验证的,不要立刻接受它;2.我是依据什么做出第一反应的?除了做出第一反应我还可能做出其它反应吗?3.是不是还有更恰当的反应?

第二章 批判性思考

如果你习惯了依靠感觉行事,那么你犯错误的几率会高很多。只有学会给大脑安装检测软件才会少犯错误,才能变得越来越明智。

而这个检测软件就是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是检验感觉最合理可靠的方法。

所以不要不懂装懂,不耻下问才能有更多思考;

所以不要对不认同的人或事立刻反驳,很多事情没有对错,角度不同而已,了解更多的角度,才能有更多思考;

所以不要觉得一件事麻烦就任凭它稀里糊涂下去,你会越来越糊涂;

所以不要总是依靠直觉行事,顽固的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你学不到任何东西;

所以不要只采纳自己认可的证据,这会让你越来越偏激、越来越狭窄。

如果你觉得:自己比其他人重要!自己的观点比任何人都好!规则不适用与你!

对不起,你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第三章 真理是什么?

我们了解的每一件事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你以为是自己的观点实际上隐含着他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印记。

人类感知到的所有事物都会受距离、光线、心情的影响,某个人大声说话且神气活现,如果是我们不喜欢的人那就是嘚瑟和炫耀,如果是我们喜欢的人那就是活泼外向,所以人类的感知是不完善的;

人类不可能记住所有细节,很多细节是靠推理或想象去补充的,所以人类的记忆是不准确的;

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现实有很多张面孔,我们容易被误导,所有的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再完美的建议也是有缺陷的;

所以我们的感知和记忆是会出错的,接收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甚至有缺陷的。

我们的确创造了一些事物,但它们不是真理,它们也许是我们信以为真但很可能是虚假的想法。真理就在那里我们只能发现它而不是创造它。

真理是相对的,每个人创造TA自己的真理,对我是真理的也许对你并不是,或者说任何人认为是真理的任何事情,都是因为TA认为它是真理。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并且容易出错,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答案。我们需要观察得更准确些,权衡时更全面些,决定时更仔细些。

第四章 认知意味着什么?

认知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并能熟练运用它。

检测你自己的知识:别人有很多错误的信息会传递给你,你“知道”得越多,对自己的“知识”就越有把握,你就可能发现这些事实越是麻烦。

我们如何知道:被动的获取信息--新闻、杂志、交流闲谈,甚至传闻和谣言都被纳入我们的电大脑,这些信息有多少是有目的性或非经验证进入我们头脑的?只要学术论文是比较严谨的,其它信息都存在相当大的缺陷,传话游戏到最后都扭曲了第一个人想表达的意思

两个阻碍你变聪明的障碍:1.设定,总是下意识地把未经证明的某事按自己的习惯去下定论,设定扼杀了好奇心;2.猜想,如同赌博押大小,猜想拒绝了证据的重要性。

承认自己无知是变聪明的关键第一步。

因为无知,所以对未经证明的某事不敢下结论,需要我们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无知,所以不靠想象去判断而是靠证据判断,需要我们不断寻找更多的证据。

乔希.比林说:并不是一个人不知道的东西把他弄得像个傻子,而是他的确知道的东西不把他变成傻子。(当你头脑中有很多含混的、似是而非的概念时,这些概念越多人就越糊涂,成长就是把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弄清楚、弄透)

第五章 你的观点有多少根据?

我们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不一样,很多判断都在0-100之间,有些错得离谱,有些又很正确,所以思考就是在0-100之间把较有价值的和较无价值的区分出来,最终确定最佳者。

肤浅的看法是:从主观角度讲没有对错,你的观点对你来说是对的,我的观点对我来说是对的。

专家也会出错,我们不知道未来将有哪些专家的观点会被推翻,但我们可以确定,某些观点一定会被推翻,而这些观点很可能在当下看来是无懈可击的。

错误的种类:1.根本不进行推理而是像周围人一样思考和行动的人,这种人觉得思考很累;2.让直觉而不是理性统摄自己生活的人;3.看问题不全面,只喜欢同一种类型的人;只读同一种类型的书,所以接触的也只是一种观点;4.对形成的观点从不费心再次检验的人。

第六章 证据是什么?

我们对某事的看法,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都是由一个个观点组成,但支持这些观点的证据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吸收他人的意见;我们记住观点,而忘记了如何获得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观点可能并不是依据什么重要的证据。所以要养成在形成一种观点之前检查证据的质量和数量的习惯。

    证据种类:

    1.个人经验:遇到的人、身处的环境、发生的事比听到或读到的看起来更真实可信?这件事是特殊情况还是普遍的?结果符合逻辑吗?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未公开的传说:小道消息在复述时很可能会失真。它源于何处?我如何证实听到的版本是准确的?

    3.公开的报道:注意事实和观点经常混杂在一起。这个报道引用了所有重要信息源吗?这个作者有仔细报道的声誉吗?这个平台有可靠的声誉吗?哪些陈述构成证据,哪些陈述需要证据来支持?

    4.目击者证言:身处的环境、当时的认知状态、记忆是否混淆?哪些情境可能歪曲认知?什么情境可能影响目击者的记忆?

    5.名人证言:广告中名人收费了吗?他的观点有证据支持吗?主持人要求提供这些证据了吗?

    6.专家意见:每个领域的知识都在迅速扩张,很少有人能跟上;这个人讨论的特定问题有具体的专业知识吗?是否收费可能影响客观性?

    7.实    验:实验已经可以被其他研究者复制了吗?其他研究者确认了实验结果吗?

    8.统计资料:资料来源是什么?来源可靠吗?多长时间了?收集资料以来,一些重要因素发生变化了吗?

    9.调    查:样本有代表性吗?问题清楚明了,无歧义吗?大部分人没有回应吗?如果是这样,未回复者可能与回复者有什么不同?其他调查确认了本调查的结果吗?

    10.正规观察:观察者在场可能改变观察行为吗?足够长时间的观察可以证实所得出的结论吗?结论是过度概括了的吗?

    11.研究评述:结论合理吗?遗漏了相关研究吗?证据与议题有关联吗?

    12.评价证据:偏见,我们越倾向于某个议题,我们的思考缺陷可能就越严重;我们不可能消除偏见,但仍然可以识别并控制它们,这样的评价有时候需要推断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

    13.充分证据的构成要件是什么?可证伪性;可能性明显大于不可能性;除此之外,必须认为证据是不充分的。受过训练的思考者不应该像未受过训练的人那样,在证据不足时就跳到结论。

第七章 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对某个议题更深刻、更准确理解的合作性努力;

三段论--(大前提)企业都应该提高效益(小前提)国营企业也是企业,(结论)所以国营企业应该提高经济效益。

论证的各部分:1.前提要么真、要么假;2.衔接前提与结论的推理要么有效、要么无效;3.正确的前提加上有效的推理等于合理的论证;4.前提或推理有一个不正确,结论都不正确。

评价论证:判断前提是真是假,以及从前提导向结论的推理是否有效。部分真或假。倾听双方或对构成议题的各方面进行批判,你对论证的评价有可能是最有效的

比较困难的论证:隐蔽的前提

应  用:A.应当大幅度削减或许是完全取消美国的国防预算,因为苏联不再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国防预算是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对美国构成安全威胁的,只是苏联?)

B.目前的福利制度造成人们失去自尊和自信,并使得他们依赖政府。这整个体系应被强调责任和努力工作的制度所替代。(人们失去自尊和自信,依赖政府是福利制度造成的?强调责任和努力可以不让人们依赖政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批判性思考指南》读后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ztc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