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住的第一个地方总是让人印象颇深。那是城北边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烟火气很浓,每天傍晚,楼下的小路上就排满了卖菜的摊子,人声鼎沸,在楼上也听得到那种热闹。楼下的家常小馆,被室友戏称为「民工之家」,皆因量大便宜,绝对管饱,是刚毕业的我们经常光顾的地儿。那时候的生活单调规律,早上出门,买烧饼或小笼包,走去地铁站。这是一个换乘站,北边涌来黑压压的人群,又齐刷刷地向西而去,那头是 IT 民工们的聚集地。我则往东,地铁上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我捧一本书安静地读二十分钟。晚饭后即使没什么事我也喜欢在公司待到很晚,然后一个人回家。下了地铁,吃夜宵的人们还在路边闲扯着,啤酒瓶叮当响,不知在说着什么样的梦想,又或是什么样的故事。
平淡的日子在回忆里掀不起多少波澜。只记得有段时间,我每天都宅在家里,几乎不与人交流,只有下楼吃饭时才会说几句话。我其实不太能想起那时的心情了,只记得有那么几个时刻,我似乎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觉得一切都没啥意思,也不知道应该干嘛。那是初冬时分,有天傍晚我下楼去买吃的,小街上很热闹,我突然留意到路边一个摆摊的女孩,她面前铺开的小布上稀稀拉拉摆着几个陶瓷晴天娃娃。路上的行人都急匆匆地赶着回家,没有人注意她,她就这样蜷缩着身子坐在角落里。天是越来越冷了,我也只是稍微迟疑了下,然后继续快步往前走。现在想来,那样的日子已经离我很远了,也不知道那个女孩现在有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北京,若能走路上下班绝对是一种幸福。毕竟作为 IT 民工,通常是无福消受傍晚时分那种惬意的。好在我有幸享受过一年,二十分钟的路程,不近不远刚刚好。偶尔下班早一点,干完活吃完饭,天空中还有些色彩,走一走就会很开心。尤其是春末夏初,气温合适,晚风拂面,走在路上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这时反倒不想太早回家,更想和天空大地多接触一会儿。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仿佛走在了年少时放学回家的那条路上,不免想起小时候一起回家的小伙伴们,会想象他们如今的样子。大家都在做什么?有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呢?
后来,我搬到胡同里,道路完全变得不一样了。尤其在有了所谓的共享单车以后,城市局部的空间尺度缩小了很多。我一直觉得京城二环内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胡同就是一条条捷径,在其中穿行,很快就能抵达你想去的地方。而且,胡同里的声音和大街上的声音是截然不同的。宽广的街道,经常截断了人们的去路,汽车疾驰的声音和不耐烦的喇叭声,就像你和目的地之间的一堵墙。胡同里则全然不同,它本身就是微小的,四通八达的,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更多细微的声音,鸽群飞过天空,自行车吱呀吱呀、铃声清脆,老人们搓着麻将,有人坐在院门口闲谈,邻居早晨见面问声好。这大抵就是生活本身吧。
路的碎片被揉进了回忆,又飘散到未来。也不知道前方还有多少路途,但毫无疑问,我喜欢行走,喜欢这样不停地去到另一个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