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以太坊等众多数字货币都实现了属于自己的P2P网络协议,P2P网络模块作为所有区块链的最底层模块,直接决定了整个区块链网络的稳定性。今天讨论的重点主要是区块链技术的P2P技术,也就是比特币和以太坊的P2P网络。由于区块链的P2P网络技术知识繁多,我们主要提炼其中的四个内容进行讲解:区块链的网络连接与拓扑结构、节点发现、局域网穿透与节点交互协议。
1网络连接与拓扑结构
(1)网络连接
除去少数支持UDP协议的区块链项目外,绝大部分的区块链项目所使用的底层网络协议依然是TCP/IP协议。所以从网络协议的角度来看,区块链其实是基于TCP/IP网络协议的,这与HTTP协议、SMTP协议是处在同一层,也就是应用层。以HTTP协议为代表的、与服务端的交互模式在区块链上被彻底打破了,变更为完全的点对点拓扑结构,这也是以太坊提出的Web3.0的由来。
比特币的P2P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考虑到矿池内部的挖矿交互协议与轻节点。我们仅仅讨论全节点这种场景下的P2P网络发现与路由。
比特币的P2P网络基于TCP构建,主网默认通信端口为8333。以太坊的P2P网络则与比特币不太相同,以太坊P2P网络是一个完全加密的网络,提供UDP和TCP两种连接方式,主网默认TCP通信端口是30303,推荐的UDP发现端口为30301。
(2)拓扑结构
P2P网络拓扑结构有很多种,有些是中心化拓扑,有些是半中心化拓扑,有些是全分布式拓扑结构。比特币全节点组成的网络是一种全分布式的拓扑结构,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传输过程更接近“泛洪算法”,即:交易从某个节点产生,接着广播到临近节点,临近节点一传十十传百,直至传播到全网。全节点与SPV简化支付验证客户端之间的交互模式,更接近半中心化的拓扑结构,也就是SPV节点可以随机选择一个全节点进行连接,这个全节点会成为SPV节点的代理,帮助SPV节点广播交易。
2节点发现
节点发现是任何区块链节点接入区块链P2P网络的第一步。这与你孤身一人去陌生地方旅游一样,如果没有地图和导航,那你只能拽附近的人问路,“拽附近的人问路”的这个动作就可以理解成节点发现。
节点发现可分为初始节点发现,和启动后节点发现。初始节点发现就是说你的全节点是刚下载的,第一次运行,什么节点数据都没有。启动后发现表示正在运行的钱包已经能跟随网络动态维护可用节点。
(1)初始节点发现
在比特币网络中,初始节点发现一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叫做DNS-seed,又称DNS种子节点,DNS就是中心化域名查询服务,比特币的社区维护者会维护一些域名。比如seed.bitcoin.sipa.be这个域名就是由比特币的核心开发者Sipa维护的,如果我们通过nslookup会发现大约二十多个A纪录的IPv4主机地址。
我们通过nc命令尝试连接域名下的某个主机的8333端口会发现连接成功。
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手动做了一遍初始节点发现的工作,这些操作是由比特币的代码完成的。
第二种方式就是,代码中硬编码( hard-code )了一些地址,这些地址我们称之为种子节点(seed-node),当所有的DNS种子节点全部失效时,全节点会尝试连接这些种子节点。用在以太坊中,思路也大致相同,也是在代码中硬编码(hard-code)了一些种子节点做类似的工作。
(2)启动后节点发现
在Bitcoin 的网络中,一个节点可以将自己维护的对等节点列表(peer list)发送给临近节点,所以在初始节点发现之后,你的节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对方要列表:“快把你的节点列表给我复制一份。”所以在每次需要发送协议消息的时候,它会花费固定的时间尝试和已存的节点列表中的节点建立链接,如果有任何一个节点在超时之前可以连接上,就不用去DNS seed 获取地址,一般来说,这种可能性很小,尤其是全节点数目非常多的情况下。
而在以太坊网络中,也会维护类似的一个节点列表(NodeTable),但是这个节点列表与比特币的简单维护不同,它采用了P2P网络协议中一个成熟的算法,叫做Kademlia网络,简称KAD网络。它使用了DHT来定位资源,全称Distributed Hash Table,中文名为分布式哈希表。KAD网络会维护一个路由表,用于快速定位目标节点。由于KAD网络基于UDP通信协议,所以以太坊节点的节点发现是基于UDP的,如果找到节点以后,数据交互又会切换到TCP协议上。
(3)黑名单与长连接
公有区块链面临的网络环境是非常开放的,任何人只要下载好钱包,打开运行就进入了这个P2P网络,这也会带来被攻击的可能。所以在比特币的代码中,会有一段去控制逻辑,你可以手动将你认为可疑的节点移除并加入禁止列表,同时去配置可信的节点。当然,以上并不属于客户端的标准协议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实现属于自己的P2P网络层。以太坊上有针对账户进行的黑名单处理,但是这属于业务层。我没有找到很详尽的资料,所以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不过总的来说,黑名单我们也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防火墙去处理,这并不算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
3局域网穿透
前面我们说到了区块链的P2P网络结构是一种全分布式的拓扑结构。但是,如今我们的网络环境是由局域网和互联网组成的。也就是说,当你在局域网运行一个区块链节点,在公网是发现不了的,公网上的节点只能被动接受连接,并不能主动发起连接。
如果这个局域网是你可以控制的,那么很好说,咱们只需要在VPC网络中配置路由,将公网IP和端口映射到局域网中你的IP和端口即可。这个条件是非常苛刻的,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案可以自行建立映射呢?答案是:有,就是NAT技术和UPnP协议。
NAT技术非常常见,这里使用的是源NAT,简而言之就是替换TCP报文中的源地址并映射到共网地址。
UPnP是通用即插即用(Universal Plug and Play)的缩写,它主要用于设备的智能互联互通,所有在网络上的设备马上就能知道有新设备加入。
这些设备彼此之间能互相通信,更能直接使用或者控制它,一切都不需要人工设置。有关UPnP的资料比较多,这里就不赘述了,你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信息。
比特币和以太坊均使用了UPnP协议作为局域网穿透工具,只要局域网中的路由设备支持NAT网关功能、支持UPnP协议,即可将你的区块链节点自动映射到公网上。
4节点交互协议
一旦节点建立连接以后,节点之间的交互是遵循一些特定的命令,这些命令写在消息的头部,消息体写的则是消息内容。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请求命令,一种是数据交互命令。
节点连接完成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叫做握手操作。这一点在比特币和以太坊上的流程是差不多的,就是相互问候一下,提供一些简要信息。比如先交换一下版本号,看看是否兼容。只是以太坊为握手过程提供了对称加密,而比特币没有。
握手完毕之后,无论交互什么信息,都是需要保持长连接的,在比特币上有PING/PONG这两种类型的消息,这很明显就是用于保持节点之间长连接的心跳而设计的;而在以太坊的设计中,将PING/PONG协议移到了节点发现的过程中。
请求命令一般分为发起者请求,比如比特币中的 getaddr 命令是为了获取对方的可用节点列表,inv命令则提供了数据传输,消息体中会包含一个数据向量。
我们说区块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同步区块链,而同步区块恰巧是最考验P2P网络能力的。区块同步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做HeaderFirst,它提供了区块头先同步,同步完成以后再从其他节点获得区块体。第二种叫做BlockFirst,这种区块同步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就是从其他节点获取区块必须是完整的。第一种方案提供了较好的交互过程,减轻了网络负担。这两种同步方式会直接体现在节点交互协议上,他们使用的命令逻辑完全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