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一词,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在网络上流行的,只是早已成为了日常用语,习惯到不被人察觉了。最近在某个抬头的瞬间,惊觉这个词的精辟,所以又特别想拿来说一说。
刚才搜索了一下,想知道这个词的出处,却只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章、讨论和问答。主题有“创业初期的玻璃心”、“孩子玻璃心的来源是什么”、“是玻璃心,不是自尊心”等等,还有频频出现的关键词“软弱”、“不自信”、“厉害”,这些碎片的信息给人一种感觉,玻璃心存在于生活发生变化的时候,出现于各个年龄阶段,可能软弱的人多有玻璃心,厉害的人就没有。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来说,玻璃心更像是形容一种脆弱的状态,不能单纯地用它对某个人下结论。它不局限于各个年龄段,性别与场合,甚至不是敏感者的专属。它可能只存在于某个阶段,或成为了某些人的性格特征。比如我自己从小是个比较敏感的人,笑点泪点都一向有点低,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可能那会是我这一生中最玻璃心的阶段。后来随着见的事多了,不得不面对的事多了,玻璃心也基本没有了。后来有一阶段看到玻璃心的人,还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正是因为可以理解,才会觉得相处起来比较麻烦,很多时候不得不注意自己的态度。
近来会想到,是看到了同事因为年底琐事较多,不断产生烦躁的情绪,影响自己心情的同时也影响着工作效率。找她谈及这件事情,好几次都有点泪眼婆娑。我从一开始的惊诧,通过思索后理解了,看到了她的困顿,并得出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结论。
玻璃心不是敏感者的专属,如果太情绪化,就会容易不理智,不理智就会让事情发生偏差,所谓不能“发而皆中节”,就不能得到“和”的结果。如果十之八九都不能得到“和”的结果,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认、焦虑、抱怨等的负面情绪,也因此不能照见自己的内心,不懂发生了什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把自己困在漩涡中了。
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得不到理解也是玻璃心的来源。最近在看的电视剧《精英律师》中,两名律师的性格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位处变不惊,所以事事可以踩得准节奏,而另一位即使一样优秀,却总是去猜测别人对他的态度,越是这样越不被人待见,到头来还拖慢了正事的进度。
所以有玻璃心的人不一定不厉害,但玻璃心一定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在生活里给自己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困扰。至于玻璃心的来源,排除所有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可能还是,没有勇敢地挖出自己最缺失的心理,然后勇敢地去填满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