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根源
每个人的行为都有隐性动机, 每一个行为都是其现有认知能力下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有人可能会问, 为什么要利益最大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一个假设便是, 一个人作为个体, 是理智的, 也即利己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 人类总会倾向于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攫取更多的生产资料以期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物竞天择, 天道浩然.
自私是天性, 小孩子在没有人教的时候会保护自己的食物、玩具. 失去后就会用哭泣的方式找回自己的失物. 当大人教他分享是美德, 并为其大方的分享后提出赞赏或者物质上的奖励, 尽管他不知道自己分享真的可以为他带来什么, 但是外界为他建立了分享了就会有好处这样的反射弧. 这种条件反射进而形成行为习惯, 最终沉淀为一个人的个性当中.
大家很容易理解, 自私很容易被识破, 且被人厌恶, 自私的人往往不会有更好的合作机会,也即,长期看来,自私是不利的,但为什么世界上仍有那么多自私的人?
我的理解是, 这个跟人对短期激励更加敏感的特性有关. 对短期可以带来利益的事情, 人们往往不会拒绝. 特别是对贪图之物的贫乏以及短期带来的利益大于他能够承担的道德谴责带来的心理压力的时候.
他们要么是看不到长期激励, 或者即使看到也没有耐心付出直至长期激励的出现. 他们在对这个问题的初始阶段并没有得到合适的指引(或者受到不公的待遇), 初始认知再加上习惯的养成, 最终让自私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无私也自私么
无私而高尚的行为, 窥其隐藏的动机,也是利己的结果.
这里讲的自私, 中性词, 无关好坏, 客观的描述一种状态.
老师是无私的, 传道授业, 诲人不倦.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讲的就是老师. 老师无私的行为显然是可以得到社会一致认可, 从而得到较好的道德优越感的回报. 反之, 当一个老师不那么无私, 将会背负沉重的道德压力. 那老师是被迫无私? 无私的原动力还是自私, 只是想让自己好过点?
再一个问题, 如果老师们知道大家知道自己无私是源自自私, 他还会有道德优越感么, 失去道德优越感的无私, 还值得坚守么?
慈善可以抵税, 可以有好名声. 西方都有赎罪心理, 需要创造价值, 造福人类, 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 中国也有行善积德的说法, 大家都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那大家的善行, 都只是在消费道德优越感, 或是求得心安?
如果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善行只是为了为以后自己的善报, 那自己在行善的时候, 是否还会那么单纯和纯粹? 大众如果认为那些富人行善是另有用心, 还会对他们的善行肯定和赞扬么?
你的主管对你悉心培养, 对团队建设不遗余力, 对工作殚精竭虑, 我是否要怀疑他的动机?他只是想培养更好的团队, 拥有更好的业绩, 最终会有更丰厚的奖金, 更好的职场前景?
你的父母对你关心照顾无微不至, 时刻关注你的成长, 为你的前途命运朝思暮想, 你是否要怀疑他的动机, 他只是想让自己更有面子, 或者只是不想让你成为他以后的麻烦?
......
到底是无私还是自私?是不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利他之利己
你可以怀疑所有人的动机, 你也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别人的"自私". 但我希望这个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 你在接受别人的"自私"时, 对你是否带来好处或者利益. 如果别人的"自私"让你也收益, 为什么要拒绝? 或者, 即使是出于自私的无私, 他们在输出无私的之前, 至少他已经做了选择: 可以选择自私, 也可以选择以无私的方式输出自私.
或者更简单的讲, 一边是单纯的利己, 一边是利己且能利人之利己. 能利己且能利仁的局面不光是选择的问题,更是智慧和胸怀的考验.
无私是一种延时满足, 虽然本质上和自私脱不了干系, 但是, 姑且认为是现有的道德体系对延时满足的一种鼓励. 当人们都能为长期激励而放弃眼下的短期利益, 世界上将会少去很多纷争. 制造这个道德体系的人, 绝对是拥有顶尖智慧的人, 引领人类以最和谐的方式不断进化发展.
总结
自私是天性, 利己是必然.
能利他的利己便是无私, 应该得到赞扬. 自己不必为无私之"自私"而自责, 他人更没有理由指责无私之"自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