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很怕吃药,去看病,一听见医生若无其事的说“吃点药就好了”,总是吓得往大人怀里钻,一个劲地摇头:“不吃药不吃药不吃药!”。
那时候觉得药真是苦,一片下去能从喉咙苦到胃,即使给孩子吃的也不像现在这样有包衣、糖浆什么的,碰到大一点的药片还要掰开了揉碎了吃,那种苦,从舌头碰到药片起能一直苦到下一顿。
这时我妈就开始吓唬我:“不吃药就打针了啊,扎屁股疼喽。”
我倒不怕打针:快,而且不用一顿一顿的苦着。一针下去,立竿见影。
于是打针。
乖乖坐着,眼巴巴看着医生满脸挂笑地抽出针筒,配药,打碎药瓶,一点点把药水吸进针筒,倒转针尖向上“呲”的一声排出空气,最后捏一个酒精棉笑眯眯地转过来:“趴过去,屁股露出来。”
这个时候才有点怕了,因为看不见,等的时间显得格外长。
然后屁股一凉,酒精棉抹一圈,医生开始不紧不慢地说话“不疼不疼啊”,话音没落,针尖就扎上了:疼一下,再是酸,能清楚地感觉到药水一点一点进到肉里,最后突然又凉一下,完了。疼确实是疼,但也就那一下,咬咬牙也能忍过去,碰见手脚麻利的医生,穿上裤子差不多就不疼了。
当然也会碰到技术差的医生,一针下去,疼得人倒吸一口冷气,打针的那边腿疼得不由自主的要抖。
这个时候,我妈往往开始笑我:“疼吧?还是吃药好吧?”
小时候倔,虽然疼得呲牙咧嘴,还是拧着脖子装作一脸不在乎。
当然,那时候我妈老不愿意让我打针,并不是关心我打针是不是疼,而是因为打针贵。
那时候大家刚解决吃饭问题,手头都不宽裕,有点头疼脑热啥的也不吃药,扛一扛也就过去了,至于打针,那是不得已的选择。
当医生的都明白这个,所以开的药很便宜,相比之下,打针反而要贵得多,碰上打个青霉素啥的,差不多相当于奢侈品,基本上是很多农村医生压箱底的东西。
所以,我严重怀疑打针的时候医生笑眯眯的样子绝不是因为要哄小孩子,而是因为打针贵,挣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所谓一分钱一分货,服务质量也水涨船高。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时不时会有背着药箱的医生来学校,免费接种各种疫苗,那时候叫打防疫针,孩子们撸着袖子,一个个打过去。
我有之前打针的经验,还暗自窃喜,毕竟打针疼一下就好了嘛,而且一群孩子哄哄闹闹的排着队,一上午眨眼就过去,比一动不动地背着胳膊上课好玩多了。
真轮到自己打针的时候,就完全不是想的那么回事了。
具体什么情况早忘了,只记得疼,特别疼,感觉像是一针扎到骨头里的疼。也许是因为胳膊没有屁股上肉多?
其实,那时候打的疫苗跟现在差不多,小小的一次性注射器,跟看病时医生那种老式的针筒小太多了。打的时候也就是眨眼间的事,从针扎上胳膊到拔出来也就是三五秒钟。可就是感觉疼,钻心的疼。
回头想想,之所以打这种针疼,还有个原因是医生的态度。
因为人多,也因为免费,打针的医生根本没空照顾每个孩子的情绪,自始至终都绷着脸,只是机械地完成打针动作,别说笑容,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会说。
如此几次,好多孩子都对打防疫针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再有背着药箱的医生来,总是想法设法地逃。
我妈挺不理解的:“你不是不怕打针吗?怎么也逃了?”
“疼,真疼。”我不自觉的摸了摸打过针的胳膊。
我妈更不理解了:“打针哪有不疼的呢?忍一下不就好了?免费打防疫针,还嫌疼呢?”
最近看美食节目听到一句话:“这个价位的小店就不要讲究服务了吧。”
这里的逻辑和上面的免费疫苗极其相似:已经少花钱或者不花钱了,就别再得寸进尺的要求服务质量了,还要啥自行车。
当然,吃饭主要吃的是味道,服务什么的好当然好,不好也没什么,毕竟饭菜好吃就行了。
接种疫苗这种事,简单套用这种逻辑也没什么错,只要有效果,疼不疼的其实也没什么。疼过之后能防病就可以了。
最怕的是疼都疼过了,结果发现打了假疫苗。这就像到一个服务奇差的饭店吃到了苍蝇,恶心之后多半还想砸了这个破地方吧。
(关注作者公众号:小刘谈公事,更多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