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赴德州齐河“走进黑陶文化”暑期调研队寻访刘浩黑陶
陶器与瓷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绚烂的一笔,一个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厚重与底蕴,一个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璀璨与辉煌。以至于走出国门,陶与瓷便代表了中国的质朴与华贵,它们交融在一起,书写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是泥土的重生,更是中华文化的崛起三十年晏城往事 数千年文化崛起
陶,诞生于远古时期,充满智慧的先民,将泥土与火结合在一起,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黑陶厚重而有光泽的黑色,初次相见也许仅仅是一种质朴与浑厚,但细细体会其实那是一种比斑斓的色彩更加直白的美。它所表达的意境也许远超越彩陶与白瓷。
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我们选择了黑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黑陶文化觉醒,中国现代黑陶三十年,也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全新面貌。龙山文化自北到南,自东到西都有分布,但其发源地大多集中在章丘、齐河一带,而中国黑陶的重生,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由生于齐河,长于齐河的刘浩先生所书写的。因此,齐河便成为我们的首选调研地。
经过多方打听,我们得知位于齐河县的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有较为集中的黑陶艺术展示,并且有陶艺制作体验过程的基地,于是我们一大早便徒步前往艺术馆。黄河之畔的清晨,早早烈日当头,尽管天气炎热,但并没有阻挡我们大步前进的步伐。调研队的成员大多不是当地人,未曾近距离接触黑陶,因此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倍感兴奋。穿过较为繁华的闹市区,一路向北,逐渐远离繁华,道路也更加宽阔,阳光也更加明媚。一座巨大的牌坊横跨马路,“河清海晏”四个字写于其上,尽显黄河之畔、龙山脚下千年沉淀的古韵。
时间还早,馆内极其安静,走廊里亮着晕黄的灯光。两侧的展览柜里,静静地摆放着各位艺术家的黑陶作品,从传统古典型的,到现代艺术型的,从古朴的镂空雕花,到稍加色彩的山水图案,这些黑陶似乎代替了文字,展现着历史,书写着文明。这里聚集着来自中国大江南北的黑陶作品,极富地域特色,这座黑陶艺术馆不愧冠以“中国”二字。
是泥土的重生,更是中华文化的崛起穿过一件件作品和一幅幅的展板,我们来到一个明亮的大厅。远远望去,大厅的尽头,众多大学生,正伏案专心制作。走上前去,发现他们正在进行拉坯和刻花练习。他们是某所高校的美术和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来此学习黑陶制作过程,并以拉坯与雕花作为最后的结业考试。
只见他们分组来到拉坯所用的转盘前,一人一块泥巴,先将泥巴摔打柔软,然后将泥巴揉成团,沾上水后用力摔在转盘中央,将一块不成形的泥巴紧紧的贴在转盘上。他们一只脚踩动踏板,开启转盘,转盘快速旋转,然后将手轻轻的扣住泥巴,泥巴便在两手中间飞速的旋转,经过手的转动调节,便形成圆柱的形状。然后用手指顶住圆柱的顶端,随着转盘的飞速旋转,泥巴顶端向内凹陷的部分逐渐扩大,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杯子的形状,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塑形。这些学员经过为期三周的培训,已经初步具备了陶艺技能,有的学员的确做得非常优秀,但大部分还是稍微差些。但在其后的亲身体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拉坯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很难控制手中的泥巴,完全不似观摩时那么轻松,经过了一番努力,由于缺乏技巧和经验,我们的泥巴最后还是歪歪扭扭。
始于对文化一腔热爱 浇注以毕生精力与心血
非常荣幸的是,我们很见到了给这群大学生颁发结业证书的艺术馆的负责人,原来这位80高龄的老人,就是刘浩黑陶的创始人刘浩先生。刘浩先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了他的办公室,并提到他很乐意与现在的年轻人一起交流关于黑陶的事情。刚走进他的办公室,我便感受到了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对黑陶的热爱。我们先前从资料上了解到,他在中国黑陶事业的发展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并且也代表中国带领黑陶走向了世界的舞台。然而80岁的他,并没有停止对黑陶的研究。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种黑陶制品,同样还有拉坯之后的半成品。地上的一角,也是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还有一些制作黑陶的工具,和我想象中的他的办公室截然不同。也许这就是真正的匠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依然保持匠人的质朴,依然在进行着基础的研究性工作。
是泥土的重生,更是中华文化的崛起我们一起坐在沙发上,面对我们这群并不太懂黑陶的年轻人,老人依然用最认真的态度和我们聊着。在我们面前的这位,既是一位代表着中国黑陶技艺最高峰的艺人,一位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的使者,也是一位以最认真的态度传承着中国文化遗产的老人。他既高大伟岸,又质朴儒雅,采访过程中,刘浩先生语重心长地讲道:“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依然要脚踏实地”。我们都坐得笔直,认真聆听刘浩老先生讲述他的经历。他教过油画,搞过音乐创作,也曾经是工作单位的核心人物。但他发现,在黑陶的传承方面出现了断层,为了更好地研究黑陶制作以及加快对黑陶文化的推行,他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不顾家人的反对,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要在黑陶的道路上走出一片光明。我们也提问了有关黑陶的一些问题,通过他的讲述与回答,我们明白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不仅仅是继承与发展,更是文化之魂,中华精神的继承;也懂得了老先生要振兴民族文化的决心,老先生一字一句的告诉我们:“黑陶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魂,是文化的精髓,我们不能忘记他,更不能失去他!”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泥土与心灵的对话
其实,我们今天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欣赏到了中国的陶文化,也不仅仅是亲眼看到了享有盛誉的刘浩老师,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他那里知道了如何去传承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如何去传承一些快要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同样也是齐河的黑陶文化,乃至龙山文化,为什么那样著名的原因。
是泥土的重生,更是中华文化的崛起刘浩老先生,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传承黑陶的手工艺制作,他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几乎已经失传的文化。因为在刘浩老先生之前,齐河就已经没有黑陶一说了,而刘浩先生也深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仅依靠民间个别手工艺人,要做就做强,做大,就要把黑陶文化宣传出去。由此,我们也联想到了其他一些快要失传的手艺,它们仅仅隐藏在民间的那些老艺人手里,而且下一代传人几乎没有了。而刘浩先生的做法,恰恰和他们相反。刘浩先生与当地政府广泛交流,努力争取机会,几十年来,一届一届的政府从未间断过。因为他知道,一个人要撑起一个文化事业绝非易事,要有坚强的支持。他努力和政府沟通,让政府意识到黑陶文化对齐河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要真正脚踏实地去干这件事。有了政府的认可与重视,黑陶文化的传承便有了支持者,在全县的推广,乃至在全国的成功宣传,是黑陶文化与其他濒临灭绝的文化最大的区别。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刘浩陶艺研发中心主任刘旋子先生在近几年举办大众制陶活动,并与高校合作等等项目,让众多的年轻人了解黑陶,让更多的艺术工作者能投身黑陶文化。与此同时,艺术馆也会定期开展全国性的黑陶领域的交流会,提供一个黑陶艺术大师们各抒己见的平台,他们也会踏向中国的五湖四海,因为现代黑陶文化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聚集地,各地黑陶从业者借此密切保持联系,不断吸取各家之长,正如刘璇子老师所讲,“每一股力量都有集中起来的价值,过于分散的文化碎片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而且寿命也不会太长”。刘浩老先生早年在中国大江南北推行黑陶文化,当初播下的稚嫩种芽,经过几十年,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虽然各地黑陶文化不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是连在一起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不仅仅是黑陶,乃至其他传统文化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流传下去,也有更大的力量推开国门,走向世界,而不是星星散散隐于民间,否则,火星总有一天会熄灭的。
中国的优秀文化还有很多,但是他们不被人所知,因为有些技艺没有核心人物的领导,也没有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齐河黑陶如今的发展模式,其内容丰富的传承活动,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不懈努力,共同推进了中国现代黑陶艺术的蓬勃发展,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重要借鉴作用,也正是黑陶文化调研的重要意义。
是泥土的重生,更是中华文化的崛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