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个签名和二十四个手印
南方医院离我很近,一墙之隔的距离。
郭亚兵并不认识我。他也不可能认识我,我们没有任何的交集。他忙,医生和老师一样,有看不到的无数琐碎的事充斥日常,看不到,但是忙不完。作为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和肝病中心行政副主任,科研、教学、行政事务繁多,更是忙。而我认识郭亚兵,只是停留在报纸上。2003年的非典,他作为领队,带着二十四个队员在北京的小汤山医院奋战,战功卓越。
1月23日,肺炎施虐下的武汉告急。春风不渡江汉,冬天的江城,肺炎蔓延,感染病人逐日攀升,形势严峻。南方之南,岭南相隔江城,一千二百公里。此时的广东南方医院,紧急倡议,号召全院员工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
我有南方医院的公众号。也有作为一个身在南方的湖北人的隐隐担忧——家乡竟在一只病毒里沦陷,不甘、不愿,也无可奈何。倡议书发出,郭亚兵正和抗非典的二十四个一起聚餐。他们每年都聚,一则,非典如战斗,这一场战斗缔结了二十四人的战友情谊。二则为了纪念,大难不死,值得凭吊。郭亚兵也有自己工作单位的公众号。得知武汉告急,他和王晓艳一起向二十四位同舟共济的战友倡议:硝烟再起,再战一回,如何?
于是,二十四个手印,二十四个名字,齐刷刷地出现在了一张A4纸上。没有推脱,没有迟疑。请战书这样写道:
我们是2003年奉命赴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队员,当年为全国抗击“非典“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17年后的今天,当全国人民正面对新冠状病毒的肆虐,作为一支有丰富经验、战胜过“非典“的英雄集体,特此向院党委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几个大字,看上去,格外醒目,特别显眼。在一张白纸纸上,铮铮作响,弹起战士的铁骨,其凌然正气,激昂天宇,涤荡污浊。
我也有众多南方医院医务人员的微信号。那一夜出征,是2020年的1月的除夕夜。朋友圈一刷屏,令人泪目。春节回家,一票难求,买好票的小护士却毅然把买好的火车票退去,向护士长请战:我已经退票,可以随时上班。业已退休的教授请战:
大敌当前,若有战,召必回,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潇洒豪情之余,这群人,本是平凡的父亲、妻子、儿子、丈夫,但是一袭白衣在身,就是责任和使命在身。万家团圆的夜晚,父亲送别儿子,儿子告别母亲,母亲鼓励女儿,南方医院的凌晨,灯火之下,无数的分别泪洒,无数的英雄豪情气壮。
郭亚兵和23名队员,逆风而行,飞向武汉。疫情防控,宛若战场,你死我活,刻不容缓。此刻,他的身后,是自家的灯火,渐行渐远。前方,却是万家灯火,次第闪烁。他和他的队员知道:国,需要兵,也需要士。危难时刻,兵能战,士也能战。召之能战,战之能胜!
危难之时,有一种大写的精神,叫做奋不顾身,有一种爱,叫做舍生取义。
一双年轻的手和一双苍老的手
《湖南教育》编辑陈敏华,一位心思细腻的诗人。她为同为湖南籍的护士胡佩的一双手,一双奋斗在肺炎战役一线的手,写了一首三句话的短诗:
在你的手背
画着树根的形状
——那是希望生长的模样
她说,她看着这一双手,不知怎么地,就泪满盈眶,不知怎地,脑海中冒出了这三句话。这是应急他们旗下学生刊物《初中生》写的一首封底公益广告短句。陈老师说:不为邀约,她也有一股冲动,想为这一双年轻而沧桑的手,写下一首诗,赞美她。接着,她看了《切尔若贝利》,那一双手,又跳了出来,她知道,她应该为这双手再写一首诗:
手
——致青年护士胡佩
陈敏华
它曾是月光栖居的地方
是流水模仿的对象
是浇灭稚嫩啼哭声的
蜜糖。它如少女颈上的丝绸
如地底沉默亿年的森林
那用责任和慈悲培育的古老植被——
在你的手背
画出树根的形状
——那是希望生长的模样
是的,这双手会跳出来。这无数的奋战在肺炎一线医务人员、工作人员的手,都会跳出来。鲜活地、沧桑地展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眼中。这一双双的手,也值得每一个人共同歌颂、赞美。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写它,是情不自禁,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源自内心悲天悯人的需要。
胡佩是98年出生的,典型的95后,党员。她在病毒施虐的隔离病房,偷偷写下了一封家书,标题是——《我随时准备被隔离》:
在朋友圈看到这句话“非典那年我五岁,今年我22岁,那时候全世界保护90后,这次换我们90后保护世界,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触动了我,如今我是感染科的一名护士,心中的使命告诉我一线需要我,需要我们这代90后热血青年。
义无反顾,胡佩将这一双手年轻的手,放进了抗疫一线的病房中,揣进了密不透风的乳胶手套中。疫情如战场,胡佩说:每次,她都是迅速地吃完早餐,利用休息的空隙,按照消毒隔离标准继续练习穿脱隔离衣、穿脱手套,一天工作下来,汗如雨下,再加上手套里面有滑石粉,闷在里面好几个小时,脱掉后又有快速手消的刺激,一双手惨不忍睹、道道血痕。如若平素,这一双98年轻女孩的手,应该光滑、细腻。被化妆品呵护着,被月光栖息着,被男朋友的关怀温暖着,被父母的慈爱迁就着。可是,此刻,这一双手内密不透风的手套的捂着,被消毒水浸泡着,被手套里的滑石粉闷着,被无数的危险包围着。结果,起皱、划伤、皲裂、伤痕累累,迅速沧桑,超越她的年龄。
不少同事不禁泪目、心疼。湖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宁斌也心疼,他说:
“难以想象,她得接受多少次液体的腐蚀才会变成这样?在我们看不见的背后是她无数次穿脱手套和洗手液、消毒液的侵蚀,无法想象她每一次洗手冷水刺激后的刺骨寒冷,也无法想象每一次酒精浸泡后的酸爽,即使我也有一双同样沧桑的手。”
树根丑陋。深埋地底,盘根错节,皲裂颜陋。但是成就一树的繁花似锦,绿意葱茏,正是树根的奉献。正如陈老师诗所说:树根的形状,才是希望生长的模样。无数在疫情中被消毒水浸泡的手、劳动的手、经受过寒风吹彻的手、互帮互携的手,看似苍老的手、迅速皲裂的手、伤痕累累的手,盘根错节,同舟共济,才有希望的模样。
春天的模样,是繁花的模样,是草长莺飞的模样,也可能是树根的模样。中国的模样,也是无数如树根一样的“手”,创造出的模样。
一群英雄和无数平凡的人
凌晨3点。2020年2月2日,大年初九。
夜,很深,也很冷。
疫情之下,上班推迟。大多数的人,都还在温暖的被子,窝着,酣睡。或者惊醒。无数的人,在唾弃一场疫情被动宅居在家的无聊。可宿迁县凉亭镇青竹村环卫工石善喜、王金保,连这些唾弃也享受不了。这个时间点,他们必须起床,打包、运送生活垃圾。
石善喜六十出头,戴着口罩,穿着绿马甲,正在用铁锹将垃圾归拢,他从凌晨三点一直南忙到了早上八点。他说:
“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就全体上岗了,收集垃圾、打包垃圾、转运垃圾,每个人都是兢兢业业将自己负责区域的工作做好。”
我学校的保安彭师傅,在这个时间点,也不能安睡。虽然睡意朦胧,但是必须坐在值班室内。没有很多的事,就是守着校园。但身负职责,就不能安眠。很多时候,他靠刷着百度的疫情地图打发漫漫长夜的无聊。每隔两个钟头,还要校园巡视一遍。两年没有回去过春节的他,也想和家人团聚。校园保安只有两人,他把回家的机会,让给了另一位保安。
这个时间点不能安睡的。除了无数的失眠者,无数抗战在医院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有无数的平凡的环卫工、保安、司机、列车员、乡镇公务员、志愿者……这个时间点,不能安眠的,还有口罩工厂的工人。四处,都是口罩告急、口罩告急、口罩告急。这些口罩工厂的工人戴着口罩,二十四个小时连轴转,牺牲了时间、安全,为千万的人的安全、健康,戴上口罩。
没有一个地方会沦陷,会失守。于是,我们总能看见。肺炎阴霾下,无数人的坚守,阒然无声的街口,会有药店和超市开着门;车辆稀少的街道,总会有一辆救护车、支援货车驶过;空荡荡的校园、工厂,会有闪现一位保安的身影;乡村寂静的小路,总会站着大爷大妈,拦住不戴口罩的路人;快递员、骑手,他们闪现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
2020年。注定要载入史册。这一页,写着一个国家与一只病毒的残酷的战斗史。这一页,也书写着一个民族与自己命运、前途的拼搏史。史册中,不仅有钟南山国之重器的身影,有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郭亚兵、胡配的身影,更有许多不知名姓,普通的人默默奉献、奋斗的身影。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与每一个属于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微小个体,应该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有一群人,必定成为英雄。但也有无数平凡普通的人,不是英雄,但也是英雄。
国的命运,是每一个的命运。每一个的命运,也会推动国的命运。这个春节,无数的人,会站在自己的露台,看见一盏盏灯次第亮起。周遭,街道冷落,人若星稀,但这万家灯火,还是足以让人温暖。
看着这些灯火次第升起。我们安定、喜悦。犹如,我们看到了健康、温暖,次第地在中华大地上升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