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食

作者: 梦千年76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22:26 被阅读0次

    七夕节近了,瑞安街头便开始流行一种叫麻巧的食品,其采用优质面粉、蔗糖、猪油、食盐、苏打等原料,调制定型,撒以芝麻提香,传统烘烤而成。多福居更是为其包装了红色打底,金色字体“麻巧”和实物图居中,背景为银河星宿以及牛郎织女鹊桥牵手的精美盒子。使这民间传统食品上了档次,提升了品位,使民间妇女向织女星“乞巧”的风俗更加增添了节日气氛。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明生产分工愈加精细,衣食居行,各种生活需求不必事事亲躬,民间也渐渐消失了乞巧这样的传统仪式。然而,牛郎织女的传说依旧在口口传诵,昔日的“乞巧”逐渐演变成中式的“情人节”,花店里的鲜花比麻巧更受人青睐。朋友圈里有文艺范的花店宣言:一到节日,花艺师们就要集体失联。可以想象,这一天,会有多少的鲜花通过情郎的手送至女郎的怀抱!会有多少的浪漫场景,多少的深情表白,多少的信誓旦旦在上演,估计牛郎织女都成为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了。

    而每年这时节,我会对一种叫“封夕”的甜点起相思,那是家乡特有的。我不知道乡亲们把这种食品写下来的时候会是哪两个字,我总固执地这样写,仿佛一种节日仪式感的样子。

    每年七夕将近的时候,家乡的综合商品市场上便会有一种油炸的外形类似于加长版的薯片,又薄又脆又香又甜的甜品在陈列出售。那是童年记忆里七夕节的标配,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一大袋。外加巧食(也就是麻巧)、西瓜、葡萄、梨、兰花豆等,弯弯的细细的月亮出来的时候,坐在门前空地或者阳台上望着天上的银河,嚼着又香又甜的封夕,听大人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我每回总希望披着牛皮挑着儿女的牛郎能飞得再快一点,或者王母娘娘划银河的钗子不小心从手中掉下来,仿佛这样,他们一家子便不会再分开。据说,七夕这天夜里躲在葡萄架下,便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我便很盼望哪儿有一棵葡萄树,可惜好像整个村子都没有葡萄树。

    实际上,所谓的封夕也就是油炸年糕片,甜味儿应该是年糕制作的时候便添加的。我小的时候,喜欢到街上看人家一口油锅摆在店门口,把切得薄薄的年糕片倒进滚烫的油锅里,看着年糕片在里面膨胀、卷曲、翻滚,到一定火候,便用有洞洞的大勺子捞起,晾凉。还没有完全冷却的封夕最好吃,温温的,脆脆的,很饱满,很松脆,很有烟火的即时感。

    家乡有方言流传:“七月七,封夕炒mama”,这“mama”,指的就是炒起来的兰花豆。一口大锅,底部铺上厚厚的黑色的沙石一样东西,火烧得旺旺的,等里面的沙石滚烫滚烫的时候,把准备好的兰花豆倒进去,然后不停地翻炒,及至兰花豆外皮的颜色渐渐变得焦黄,爆裂开一个个小肚子或者裂开了嘴,也就可以起锅了。炒熟后的兰花豆嚼劲很好,嚼着令人满嘴余香。尤其是那种开口比较大的,露出金黄的肉肉,还夹杂渗进细沙的很讨喜,现如今都不大见到这种原始手工炒成的。

    在我们小的时候,物质生活不够丰富,水果是稀罕物。除了西瓜和白洋瓜自家地里有种点解馋外,其余的茶余饭后就是奢侈,只有节日或者重要的日子家里才难能买上几回。七夕这天,家里也会买几串葡萄。巴巴地盼到夕阳西下、月上柳梢,母亲把小方桌搬到露天的阳台上,然后我们就可以吃着封夕、嚼着兰花豆、分几块削好皮的梨、剥几颗葡萄,重温牛郎织女的故事。那隔着河的牛郎和织女,终究有没有踏着喜鹊搭成的鹊桥相会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尝到了美食,满足了味蕾。

    而今,除了奢侈品,日常的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家家基本都能满足,美食,不再那么遥远。反而,没啥那么渴盼的食物了。然而,对于一些儿时一些很简单的念想,却时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那日,在阁巷的同事向我炫一袋封夕的图片,又一次勾起了我对童年七夕节的怀念,顿时口舌生津,没错,是馋的味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巧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br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