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首名为《孤芳自赏》的歌曲在网络上突然走红。但不少网友很快便发现,这首所谓的原创作品与国外某乐队的歌曲《Something just like this》高度相似。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等媒介的快速发展,关于歌曲抄袭的争论也屡屡见诸报端,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11月16日《法制日报》)
所谓“洗歌”,不过是给音乐抄袭换了个名头罢了。当下,原创标签成了提升歌曲身价的绝佳利器。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这波“原创”潮流,“洗歌”无疑成了“原创歌手”们的最佳选择。对一些音乐人而言,只需要翻译歌词,改改旋律,一首山寨歌曲就能进入市场圈粉赢利。这样的“快钱”无疑让这些抄袭者尝到了甜头,继而不断在音乐创作和诱人名利之间打出抄袭的擦边球。
抄袭歌曲四处横行,真正的原创却面临寒冬。表面上看,“洗歌”看似是音乐人的黔驴技穷,而实际上折射的是时代的浮躁之风。
音乐原本是艺术与文化的载体,凝聚的是创作者的才华与梦想。然而,在这个流量竞争和资本投机的时代,音乐也成了捕捉流量的赚钱工具。音乐创作的门槛不断下降,人人都想披着“原创”的外衣从“洗歌”大熔炉里分一杯羹。这些“浮躁”的低素质音乐人的目标并非“写好歌”而是“写快歌”,他们在窃取他人音乐果实的同时,也把真正的原创音乐人逼入生存窘境。套路化的“神曲”取代了真正有才华的音乐,艺术成为了流量竞争的牺牲品。
音乐造假之中最不可饶恕的必然是抄袭者,但作为媒介的音乐平台同样难辞其咎。音乐平台存在的意义即是向用户提供好音乐,其承担的不仅仅是发布音乐的责任,还有监管责任,如此才能保证平台音乐的质量。然而,一系列的“洗歌”事件无疑控诉了各大音乐平台的失职。为了营造平台虚假的繁荣景象,为了赢得歌曲流量争夺大战,某些音乐媒介纵容抄袭滋生发展,这无疑是侵害听众的权利,最终蚕食的将是整个行业的根基。
同时,听众作为被欺骗的受害者,也可能是这股抄袭之风的纵容者之一。当面临“洗歌”,许多听众缺乏版权意识,认为“好听可以不计较版权”“只要不收费就可以容忍”,这样的高容忍度只会让抄袭者以为有利可图,更加心安理得地“洗歌”。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各大社交媒体、小视频平台兴起的“神曲”风潮更是给了抄袭者可乘之机。
当今社会,浮躁心态充斥社会,音乐界的“抄袭病”也是这股浮躁之风的产物。浮躁驶船,迟早要翻船。要彻底清除“洗歌”横行的状况,必然要先肃清浮躁风气。音乐人守初心,行业担责任,听众零容忍,才能共同维护一个纯净的音乐创作消费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