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时候,有个人叫陈寔,他秉心公正为人表率。乡亲们如果有些是非争论,就会到他那里去求个公正判断。而陈寔也一定有理有据地详细说明对错,争论双方事后都没有什么异议。当时就有人说:“情愿被官府惩罚,也不愿被陈先生说不是。”大家看看,这就是知书达理的厉害。被惩罚是身体或财物上的,而被陈先生说不是就是一种羞愧了。难怪,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负能量级别最高的是羞愧,严重的时候,还真的是羞死人呢。
话说回来,那一年,田里收成不好,老百姓生活困难。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有个小偷悄悄地进入了陈寔家里,躲在他家的房梁上,想等着大家都睡着了,偷点东西。没想到,被陈寔暗中发现了,他没有直接抓捕这个小偷。只见陈寔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把子孙们都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说:“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做坏事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是由于平常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的,结果就会去做坏事。梁上君子,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这小偷一听,非常害怕,赶紧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人吧。你今天干这个也是被穷困所迫。”说着,陈寔叫人送给他两匹很好的绢布。这件事第二天被人们传开了,从此以后全县再没有再偷盗的人。
这就是“梁上君子”的来历。
曾国藩故居:前有照,后有靠,左右青山绕。今天要讲的“梁上君子”出现在清朝。那时候,著名的清廷重臣曾国藩生活在现在湖南双峰县荷叶塘(原属湘乡)。曾国藩年少时,家教严格,书没读好不能休息。偏巧曾国藩不是特别聪明,所以书常常是要读到很晚的。一天晚餐后,曾国藩照例背书,文章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岳阳楼记》。刚好,家里来了位梁上君子在屋梁上躲着,就等着曾国藩背完书去睡觉了,好下手捞点东西。那会儿曾家是个小地主,还是有些家底的。
曾国藩出生的地方那位在屋梁上安心地等,这位在书桌前秉烛夜读:“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错了,从头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哦,又错了,再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好不容易就要背完,又错了个字,于是,老实勤奋的曾国藩又从头开始。就这样不知不觉,远远传来了鸡叫声,梁上那位君子实在忍不住了,一纵身跳下来:“你这个笨蛋,怎么还没背会?连我都会了。”接着,梁上君子啪啪啪啪一口气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完了打开门,甩袖而去。
这个故事,我听曾氏家学《大学》心法传人曾庆宁先生讲过很多次,每讲一次,就要感慨一番。为什么呢?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曾国藩是真的那么“笨”吗?不是的,这里边有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般人是看不出了,那就是“读背法”。在原生态私塾里也有这样的读书方法,也是原生态私塾八大特征之一:强调经典背诵。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上个私塾故事,讲了什么是“读”,所谓“读”是要通过发出声音并理解文字。声音要多大呢?一篇文章要怎样读才能理解呢?“诵”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认识认识“诵”这个字。
前面说过,看到合体的“字”就要“大卸八块”,一个部分一个部分解清楚。要是独体的“文”,就要把它是怎么来的给说清楚。今天这个是字,所以要拆开来。左边是“言”,言是有意义的声音,大家都熟悉了。右边的“甬”。“甬”的上部是一个柄,下部是个钟,本义是钟柄,也指乐钟,就是一种能敲出音乐来的钟,比如湖北出土的曾乙侯编钟就是一种乐钟。钟的乐声高扬,能疏通情绪与气血,因此,“甬”也有“通”的意思。那么,“诵”就是用高扬的有意义的声音来读书。诵读诵读,就是读书的同时要通身舒畅。所以,如何诵读就得讲究讲究了。
记得在朱执中先生做客时,我们有时会聊着天,突然请先生讲一段。先生会欣然应允。然后,将本来休闲的坐姿改为端身正坐,整好衣冠,稍作停顿,清清嗓音,再轻轻地拿起书,深呼吸之后,用一种不同于寻常的声音给我们诵读起来。这一系列的动作,教了我们如何诵读。我们把镜头放慢一点,会看到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要求。
第一个阶段:准备工作。第二个阶段:正式诵读。诵读的时候一字一顿,声音不高不低,字字清晰。虽然朱老先生用的平江话,但是每个字音都很饱满,八十多岁了,诵读起来还是声音洪亮,气息通畅。前面准备好了,身体很正,那么诵读起来的气息就正。我们现在孩子不喜欢读书,因为读书耗气,读书耗气是因为坐姿不正,左右不正,上下不通。大多时候,孩子读书的气都在膻中穴就停了,因为很多孩子要么小手背背后坐,我们自己试一试就知道,气下不到丹田;要么弯腰驼背,同样的,读书之气堵在胸口,这样长久以往,孩子的身体就容易上火,脾气也越来越大。所以,真正的读书,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三个阶段:要求“口而诵,心而惟”,必须专注。这和前面曾国藩读书的故事一样,一篇文章,错了一次,从头再来,一直到能一字一顿,字字清晰地从第一个字到文章的最后一个字完整地背诵,这样才算成了。所以,有的时候,明明已经到了最后两句,突然走了一下神,完了,又得重来。所以才出现了前面讲的故事,小偷都听得能背,而曾国藩却仍然不满意。正是这样严谨地治学才修炼出了“挺”功了得的大儒。
在曾氏家学中,诵读经典还有更讲究的。分为声诵、默诵、心诵和息诵四个层次。层次递进,每层要求非常严格。这是因为,曾氏家学是“三鼎”合一的,修身、治学和用世三者统一。在治学中修身,修身以保证容易成事。
原生态私塾读书强调经典背诵的原因和中国文字有关。曾国藩的家教核心为“八本”:
1.读书以训诂为本,
2.诗文以声调为本,
3.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4.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5.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6.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7.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8.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在这里第一本和第二本,都和读书有关。训诂中有音训,中国文字的音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发“诵”这个音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字的意思,音调较高,发音浑圆,胸腹腔有共鸣,即有“通”之意。诗文如果不讲究声调,诗情就不会有画意。
私塾教育中,背诵除了本身的方法要求之外,系统和循序渐进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每天背会的内容,第二天要还书。也就是再背给先生听。先生认可了才能教新课。到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就要“短背”,也就是把这半个月来学的内容连起来背诵一遍;到了月底就“长背”,把一个月来学的内容背诵一遍;到了一本书结束,就要“包本”了。
总之,今天的私塾故事告诉我们:诵读经典是个技术活,既有坐姿要求,更有声调、音量、语速和句读的要求,还有长短期的规律性计划。只有这样,读书方能变化气质,否则,只是徒增了口舌的虚荣与知识的浮夸而已。
本周的私塾故事就分享到这,下周将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浅吟高诵的平江调。敬请期待!
进群可加管理小二微信:x157737845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