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5- “知行合一“初步

《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5- “知行合一“初步

作者: 老刘说心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6-08 11:23 被阅读0次

王阳明心学之《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

005- 知行合一初步

【五】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①、惟贤②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③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④’。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 ,是甚么意 ?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 :“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


  ①黄绾,字宗贤,号久庵,浙江黄岩人,官至礼部尚书,师从于阳明。

  ②顾应祥,字惟贤,号箬渓,浙江长兴人。官至兵部侍郎。师从于阳明。

  ③恁,如此。

  ④恶恶臭,《大学》中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关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徐爱还是没有完全弄清楚,就和黄绾、顾应祥两个同学讨论,说来说去,大家始终没有把“知行合一”搞明白。然后三个人一起去请教阳明先生:“先生,‘知行合一’,我们没有完全搞懂。”

  先生带学生还是很注意方式方法的,没有直接讲概念,而是反问几个学生:“你们哪个地方不理解,举个例子我听听”。

  徐爱说:“比方说现在有这么个人,完全知道对父亲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敬爱。但事实上,却完全做不到,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不明摆着‘知’与‘行’是两件事吗?”

  徐爱这里把“知”理解成了知识,知道对父亲尽孝的全套知识,就应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能够落实下去。现在很多人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心学“知行合一”的“知”,是指知觉,不是知识的意思,这是两回事。

  比如学开车,把驾驶手册完全背下来,背的滚瓜烂熟,开车的知识基本都清楚了。发现开车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方向盘调整方向,踩刹车减速,踩油门加速,就这点事情。手册学好就能把车开好吗?显然不能。

  “知行合一”的“行”,不仅仅是平常理解的摸得着看得见的行动,还包括起心动念的阶段。先生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这个“本体”指的是心之本体,也就是心的本来状态,完全没有贪嗔好恶的攀附。这里讲的“私欲”,是指心体被贪嗔好恶的攀附。

  先生接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其实根本没有知而不行的人,只要知觉到了,肯定就会有行,所谓的知觉而没有行动,是因为根本就没有知觉到。注意不要有惯性思维,心学的“行”是从心的一涌动就算开始的。举个例子,你的手不小心碰到火上了,烫到了,手很痛了,是不是马上就把手收回来了?这个事情是不需要通过思维过程的。知觉感觉到了,马上就会有动作。《大学》说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说的就是这个知行关系。

  从心里的一涌动就是“行”的第一步了,心里活动可以看做“行”的第二步,有摸得着看得见的行动是“行”的第三步。知行之间是一个无缝连接,一旦知觉到了,心里马上会有涌动,知行如同硬币的两面,完全不可分开。“恶恶臭”讲的是,你走在路上,路边有个坑,有股臭味飘过来了,你马上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个粪坑,心里厌恶的感觉涌动,捂着鼻子绕过去。如果你感冒鼻塞,闻不到味道,同样从这个坑旁边走过去,知觉不到臭味,心头就比较平静,不会有厌恶的感觉涌动。

  闻到臭味的同时,厌恶的感觉就来了,不可能是闻到臭味,再通过大脑好好思考一番“应该有个粪坑存在,我应该有厌恶的情绪”,然后心里才开始厌恶。

  入世践行面对人情事变,“知”到“行”的一涌动非常重要,导正知觉,也就是行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和人之间相处是个交互的过程,有点像打扑克,你出一张牌,我根据你的出牌出一张牌,你再根据我出的牌出下一张牌。如果“知”没有导正,后面的“行”必然会偏离正道。

  如果是你能修好心性,无论看到谁,都是平和自然的心态,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发生冲突的概率会小得多,也不可能有智商完全离线的情况发生。

  你知道“孝”,必然是你已经做到了,如果做不到,说明你还不是真的知道什么是“孝”。你挨过饿才知道饿是啥感觉,挨过冻才知道冷是啥感觉。光听别人描述,没亲身体会过,是不可能做到“知”的,比如女性分娩,再怎么描述,男人也不可能完全知道阵痛的感觉。

“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这里有两层意思:

1、觉知的方向正了,行的方向自然就正了。从知的开始到行的结束,如同高山滚雪球,初始的一撬动很重要,雪球是越滚越快的,中间几乎没办法再调整,开始如果偏了,滚到山底,就不知道偏多少了。刚开始的一涌动导正了,也就是觉知的方向正了,行的方向自然就正了,良知就是导正知觉的。

2、阳明心学是入世之学,立言宗旨是要清楚你修心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果根本目的都不清楚,修的越多偏的越远。

  思维和心完全是两回事,不能用思维逻辑的方式修心性。修心性的正途是在事上磨。内心是通过贪嗔好恶来绑架你的心体,进而影响行为的,只有把绑匪全部干掉,你的心才能恢复自由的天性,内心纯良外放的行为自然也一定是纯良的。修心性的时候要注重反观觉照,也就是内观,触摸到心之本体,看清楚心体中的气机流行才算摸到心学的大门。不断的触摸心体,感受气机流行,在情绪的乱流中找出一条安全的路径,这才是修心性的正确方式。

  徐爱到这里,心里还是有些许疑问,问先生:“我以前读书也不少,其中有一些古人著书中,是把“知”和“行”分开的,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有下落,这个怎么理解呢?”

  徐爱这时候还是没有完全听懂先生的意思,还是把“知”当做知识来理解,我们都知道,知识这东西是外来的,不是源自心体的。阳明心学讲的“知”是知觉的意思,不是知识的意思。徐爱有误解,问出这样的问题就不奇怪了。从知识的角度,理解徐爱的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先学习知识,把知识学好,然后再做事,这条线很清晰。

  先生回答说,你这么理解,就失去古人讲这话的本来意思了,我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先生的这句话,正是心学难的地方,很多人修心学修了很长时间,一点进境没有,也正是因为这个难点。心学难的地方不是清晰的逻辑线,而是抽象的心,心是没有办法用逻辑来推的。“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讲的就是心。

  我们从小到大的习惯都是靠逻辑的,先搞懂,搞懂了再去做,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而学心学和我们的思维惯性不一样,所以很多人修了很长时间了,就是因为没转过这个弯。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主意”是源头的意思,“行”的根本在于“知”。我们有知觉(或者说感知到)的时候,心里的一涌动,“行”就开始了,这个比较好理解。“行是知之成”,我们知觉(感知)到了之后,才有行动,行动分一二三阶段,从一涌动到完全外放的行为。

  我们的感知有分别心的,分别心会影响到“行”的方向和结果,比如“恶恶臭”,感知到恶臭,心里的一涌动已经有厌恶了,下面的行动导向就是捂鼻子,绕着走等等。所以只要说一个“知”就已经有“行”在了。说一个“行”字,自然就有一个“知”在了。

  古人为什么又说了一个“知”又说了一个“行”?是因为世间有这么两类人,一类人属于典型没脑子类型,做事情基本都是干了再说,这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叫冥行妄作。对这类人要反复强调“知”,他才有可能按照顺序走。 另一类人天天做白日梦,想得非常多,从来不行动,这同样是没用的。

  因为世间有这两类人存在,所以古人才说“知”“行”分离之类的话。实质上古人的意思没有偏离先生讲的意思,古人说的还是“知行合一”,强调缺的一部分,对第一类人强调“知”,对第二类人强调“行”是为了补缺的意思。古人的本意是个治病救人。不是真的要把“知”和“行”分做两件事。

  我们讨论“知”“行”工夫的时候,要知道“知”“行”是合在一起的。如果这点理解错了,后果会很严重,要么终生不知,要么终生不行。对修心性来说,这不是小问题,而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很多修心性的人因为不懂这一点,花了很多功夫,但心性始终没有进境。

  觉知的方向导正了,“行”的方向自然就正了。知觉入心是好恶,还是不分取舍;是掺杂贪嗔好恶的攀附,还是正知正觉。对你的“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那么修心的根本就是从“知”开始,就已经是正知正觉,就是导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心性运行的规律就是如此,有“行”必有“知”,有“知”必有“行”,这是个根本,如果这个根本宗旨你都没办法搞清楚,所谓修心性就是空谈了。这点不清楚,做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功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通俗讲解手稿-005- “知行合一“初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fi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