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走路,摔跤是经常会碰到的事情。但家长不同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引发不同的后果。
在农村,经常会看到一个这样的场景:孩子因为摔跤哇哇大哭,奶奶这样哄孩子:“宝宝别哭别哭,就怪这个地面(引发孩子摔倒的东西),奶奶来打它。”
然后一边作势去打它,一边嘴里念念有词:“都怪你都怪你,看你还会惹我宝宝摔跤吗?”
以前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觉得好笑。现在才知道,像这种的育儿方式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如果家长经常这样哄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摔跤,都是因为别人(东西)。长大后,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逃避责任,而怪罪对方。反正一句话,自己没错,错的都是别人。
还有些家长,在孩子摔跤痛得哇哇大哭时,喜欢批评孩子:“一点这样的小事就哭,没出息,快擦干眼泪,不许再哭了。”
如果家长总是不允许孩子释放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家长不疼爱自己。以后有负面情绪,他可能就会压抑自己,不在家长面前表露。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有心理健康问题。
那如果小孩子摔跤了,哇哇大哭的时候,家长应该怎样教育比较合适呢?
记得有一位育儿专家讲过他处理孩子摔跤哭泣的问题,感觉挺有趣的。
他说他会赶紧抱起孩子,帮孩子检查一下,如果擦破了皮,就赶紧先处理伤口。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就会对孩子说:“摔得好痛吧,让我摸一摸。”安抚、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哭。
当孩子感觉家长能接纳他,理解他的情绪时,孩子一般不会哭闹太久。因为当感受被看见,就是最好的治疗。特别重要的是,孩子觉得自己是可以哭的,他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样的孩子不容易有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曾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当孩子的情绪好一点时,这位育儿专家
就会带着孩子找到让他摔跤的东西,然后对孩子说:就是在这里摔跤的吧,你摔痛了,可能它也弄痛了,让我们来摸一摸它,帮它吹一吹,让它也快点好起来。”
然后拉着孩子的手,去摸一摸让他摔倒的东西。他这样做,就是让孩子学会用同理心去体谅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对方的感受。
如果孩子大一点,则可以引导他分析摔跤的原因,避免下次还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引导孩子寻找原因的时候,家长要避免单纯地说教。比如“下次你要小心点”“走路要看着地,不要乱跑”等。这样的说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唠叨,孩子不会把它放在心里,属于无效教育。或者孩子总是被“要小心”所限制,而不敢去尝试新事物。
小孩子摔跤,家长太过紧张或不以为然,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只有处理得当,才能让孩子从摔跤中感受到家长无条件的爱,并从中学会担当,学会换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