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多前,我刚刚踏入新媒体行业,瞬间觉得自己懂得好少,它像广袤的大西洋,而我却刚刚湿脚。
那段时间关注了各种各样的公众号,前辈推荐的、朋友圈看到的、朋友推荐的、知乎发现的…在每一篇文章里面找来源,找他们说过的工具,然后一个个追根溯源关注、阅读…
也是在那段时间,在朋友圈里报了各种各样的微课,转发朋友圈“报名参加”、拉群、听课…社群的新鲜度总是一时的,世界上多的是我这样的懒人,但在那个时候加了各种各样的同行朋友,段位嘛,一看朋友圈就能很快辨认。
狂热期过去之后,同行的陌生人在朋友圈中沉淀下来,他们偶尔会发一下自己写的文章,会庆祝自己终于拿了原创标签,会感谢别人的赞赏…我默默打开瞄一眼,嗤之以鼻:这样短,这样没深度没文采,好意思发出来,对得起读者吗?
一年后,朋友圈那些同行再偶尔发自己的文章,我点开一看,排版清晰、逻辑明确,俨然已有自己想要相守的方向,塑磨出自己的风格。而我,还在守着烂在肚子里的“满腹经纶”,早已注册的个人公众号素材库里,杂草丛生…
事实上,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他们要取悦和战胜的,根本不是我,而是他们自己…
2
工作生活的糟心事总是接踵而至,偶然发现一个公众号,用艰涩的文字深刻的思想横穿直入生活的难题,透彻东西。神奇的是,她的劝慰总是来得恰到好处,像是长久居住在你灵魂深处的蛔虫,在你烦躁的时候出来抖抖尾巴:喂!起急啥?!你这经历的谁人没有历经过?都小事小事…
像陪在身边的唐晶小姐,感性安慰,理性分析,陪我说服自己。
体会了惺惺相惜的感觉,我买了她出版的两本书,书到的那天,我满心激动地想要打开,与哲人心灵沟通。但我却讶异地发现,那里有她现在的影子,却不是现在的她,那个时候她也稚嫩,没有严谨的结构、清晰的逻辑,也并不是每句话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但其实这就是她呀,真实的她,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与生活和文字不断摩擦,最后塑造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些许不多不少的读者,能够有赞助商愿意付费做广告,能够凭自己的能力足够过上想要的生活。
3
现在做的不好不代表以后也做不好,现在做的好不代表之前就一直这样好。成长总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悄然发生,所以现在,要先把种子种下…
我之前有段时间会坚持背单词,后来因为搬家种种事一段时间一直停滞,英语学习在于日积月累这是每个人的共识,人类愚蠢的大脑会有记忆曲线,如果不能坚持,它们会渐渐在你的脑袋中潇洒退场。
但是现在,恢复记忆频率,只要把它们重新拾起,熟悉感会再扑面而来。你看,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耕的地,你之前走过的弯路终将会带着路边老熟人的姿态回归。
出来闯荡江湖,以前不屑一顾的老话却总是被印证,像九旬老人的唠叨,让人烦却很在理。
“万事开头难”,该磨合的磨合,该改变的改变,当动荡作为基因的一份子浸入到血液,那才是你质变的开始…
“有些事情不是因为看到希望了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前段时间朋友圈被《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刷屏,据说阅读量已达700万之多。我并不关心,但在本能地关注公众号的时候,张先生说的被添加自动回复里赫然写着他已经写了四年的公众号…
持续不断地浇水、张牙舞爪地舒展,时光滴答响,再伸懒腰时,手臂已修长…
在公司和同事谈及以后得以安生立命的技能,瑜伽、摄影、厨艺、开车…我好像没有什么能做并且做得起,兜兜转转下来,发现码字最能是我的技能之一。老话还说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十年前,我的鼻涕还在把棉袄的袖口磨得油光锃亮,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不惧弯路,不惧开端,不惧坚持,至此与文字耳鬓厮磨的日子里,日夜兼程…
文:白小柏
人生信念:并不甘心把宋仲基送给宋慧乔;
人生目标:做把社会脓疮剥开来的新闻工作者;
码字准则:与生活摩擦摩擦,让热点冷却冷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