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
为什么要做主题阅读?
-
目的性强,火力猛,对一个领域集中突破。最重要的是,你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书是你的奴隶,而不是相反。
-
其实是为了找到一个真理,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借助critical thiniking,罗列每一个作者对一个主题的观点。取什么名字只是个形式,我可以不叫他“主题阅读”,叫它“公正的阅读”,甚至我洋气点叫“critical reading”,未尝不可,只是个名字,代号而已。这就好像你在小学时的名字叫“覃亮”,后来因为户口簿登记多写了个亮,你叫“覃亮亮”了。不管怎样叫,都是你
-
对一个全新陌生的领域,有个系统的思考框架,有专家的视野和格局。采各家所长,海纳百川。
什么是主题阅读?
-
听起来高大上,但许多人都曾在有意无意间自主尝试过,如大学毕业写论文搜集材料的时候就是在进行主题阅读。
-
其实这只不过是谁造出来的一个用来读书,搞研究的专用名词而已, 不同的人,对主题阅读的定义不同,有些是高标准的主题阅读,比如艾德勒和范多伦定义的主题阅读,而有些是低标准的,比如秋叶写过的一篇关于主题阅读的文章1 目的不同,你所定义的“主题阅读”不同,你所采用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对于诸如爱,自由,幸福,公平这种哲学的主题,可能就要采取艾和范的高标准主题阅读了。涉及到到的书籍可能达几百本,上到几千年的前的《圣经》,下到近代的《少有人走的路》,对于这种高度抽象的哲学问题,永远都有争论,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什么是爱?谁能够说清楚?我爱跑步,我爱人类,老鼠爱大米,这里都有“爱”字,这些爱字代表的意义相同吗?再比如,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幸福?这种哲学的话题,几个世纪的哲学家争吵了几千年,就凭个主题阅读,你想把它整明白?相反,对于一个比较具体的东西,比如你想研究“critical thinking”这种比较具体的一个技能的时候,往往采用低标准的主题阅读就可以了,比如选十几本经典的书就几乎可以把这个主题的知识结构搞明白。
-
而且,对于抽象的哲学问题,需要厘清的问题也要复杂得多。比如对于“进步”这个主题。可能需要厘清以下问题:进步是必要的?还是要取决于其它事件?进步会一直无止境地持续下去?还是会走到终点?进步是人类的天性,还是养成的习惯?相反,如果你是出于掌握沟通技能做的一个主题阅读。需要厘清的问题就会相对简单许多。2w1H可能就足够了。为什么要学沟通,什么是有效地沟通,如何有效地沟通。
怎么做主题阅读?
-
1先根据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结构,如果没有,先看本经典的(最好分析阅读,在对一个主题没有知识结构的情况下很难快速阅读),列出自己的大纲(也就是理清问题,运用5w2h,适合什么时候,什么人,什么地方),想象自己正要写一本此领域的书。举例说明一下:如果要做一个关于“critical thinking”主题,我会用分析阅读先看《学会提问》,之后。列出类似下面的大纲(理清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学它?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关系是什么?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历史?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的关系?有哪些逻辑谬误?关于道德,伦理,价值观假设是讲些什么?
-
2去买大量相关书籍,论文。这里有个问题,有哪些方式可以找到一个主题的书单呢?有一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不如名师指路。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这个领域的专家,牛人,请教他给你关于这个主题的书单。第二种方式就是可以参考一本经典书背后的索引,看这个作者在看哪些书,比如我在看刘未鹏的《暗时间》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关于思维方法的好书。然后又去豆瓣搜索“刘未鹏”,看他看过哪些思维方面的书。
-
3如果一本书上有不同的观点,自己思考一下,觉得OK的,就整合到自己的大纲中来,把别人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到相关条目下(最好列出索引,或者引用原文),迅速把别人的思想变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
4随着主题阅读的进行,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发现一本书的观点颠覆了我的知识结构,或者发现自己的结构漏掉了重要的内容,就先去修改我的大纲,然后再去吸收
-
5最后一步,把自己主题阅读的成果分享出去,画思维导图,写文章,演讲都可以。尽量用朴素的语言让一个外行也能听懂。刘未鹏和李笑来老师都有类似的看法:教是最好的学。一个东西,如果你都说不出来,很可能你并没有真正搞懂。分享至少有两个作用:第一,再次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起到优化的作用。第二,在准备分享的过程,其实是发现自己知识盲区的过程。一旦发现自己讲不出来,回头再去学罢。
感受:
可以根据管理效能公式,来选择采用什么标准和主题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