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父亲突发脑梗,在医院住了10天。出院后,住进了康复医院。
母亲的脚受伤了,在外地工作的我请了几天假,和她一起照顾父亲。
康复医院里有很多和父亲患有同样疾病的人,年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更年轻的人。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很多故事,不禁感叹命运虽然无常,但爱让生命足够坚强。
1. 一个微笑,我就原谅你
在医院里有一个大叔,他的病发现及时,不算严重,只是想快点恢复,情绪上有些急躁。
不分昼夜照顾他的,只有他老伴一个人。
连续许多天,我都没有看到他们的子女出现在病房,他们却总是津津乐道他们的外孙。
关于这事,我设想过很多原因。也许她的工作很重要,他们不舍得打搅;也许身在遥远的外地,实在回不来;也许他们是二婚,才会对子女的问题讳莫如深。
还没想出个所以然的我,有一天看到了让整个病房沉默的一幕。
大叔的病床靠近窗户,午后的阳光很刺眼,他想把窗帘拉上。半侧肢体瘫痪的他却做不到这个简单的动作,他让老伴拉窗帘。
窗户很大,窗帘有两部分。他想让她把窗帘的左半部分从左往右拉,可是他吐字不清,老伴误会了他的意思,从右往左拉窗帘。
他突然很生气,斥责老伴弄错了方向,老伴觉得很无辜,觉得是他说话太过含混。大叔突然大喊一声:“滚!”发音清晰,语气不容置疑。
他的老伴哭了。
那是60多岁的女人,从衣着和容貌上,能看出她年轻时的美丽与活力。但这几天下来,她已经心力憔悴。
此时,她正在给大叔的弟弟打电话,让他来照顾,她太伤心了,只想回家休息。除了电话铃声,几分钟前还不时爆发出笑声的病房,一片沉寂。
电话挂断了,只听大叔说了一句什么,我抬头看他时,只见他笑了。我看到了他笑容里的尴尬与愧疚,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哄他的爱人。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有一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儿,十年前去世了。老伴是他最亲近的依靠。
故事的结局是,老伴只回家了一小会,就马不停蹄地回来了。
少年夫妻老来伴,有难一起担。此刻,我又相信爱情了,它安抚了大叔焦躁的心灵,也一定会加速身体的康复。
2.母爱,没有极限
有这样一对母子,母亲70岁,儿子42岁,患病的,是身强体壮,身高1米7多的儿子。
他们比我们住进来的晚,是从其他病房搬过来的。搬来当天,我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进进出出,把所有的东西搬到了这个病房。
通过聊天得知,他们住在离父亲老家不远的地方,言谈中平添了几分亲切。
她讲起了他们一家的故事。
她只有这一个儿子。儿子离婚了,带着一个小女儿,祖孙三代相依为命,日子不太好过。不久,查出儿子双肾患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透析,正在治疗肾病期间,儿子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
此刻,身体壮硕的儿子躺在病床上,一言不发。他的母亲说,曾经200多斤的儿子,只剩下160多斤。
我不知道年迈的母亲,如何照顾行动不便的儿子,他们之间的身高体重相差很多,会不会仅仅因为一个简单的动作摔倒,而很难站起来。
谈话间,我发现这个古稀之年的老人,竟然没有眼泪,没有抱怨,只有对儿子的心疼。她已经平静地接受了这份人生中的不幸。
母爱的伟大不仅体现在细碎的穿衣吃饭,唠唠叨叨,还体现在,当灾难来临时,她愿意帮你分担甚至抗下所有生活的考验,尽最大所能,替你撑起一片天空。面对孩子,母爱没有极限。
3.父子,误解只是插曲
他们是父子,父亲将近70岁,儿子将近40岁。患病的是父亲。
病床上的父亲脸色蜡黄,干枯瘦弱,眼睛也失去了光泽。病床边有一张很矮的单人床,他的儿子身高超过1米8,每天睡在那里。
父亲的眼睛问题是由糖尿病引发的。治疗脑血栓之余,还要每天监测血糖,注意饮食。
儿子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除了打针吃药外,还要时常给父亲按摩瘫痪的肢体,带父亲出门练习走路;询问父亲爱吃什么,提前点好外卖,然后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还要给父亲洗脸洗脚,换洗衣物。
旁人眼中看到的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可是,这个老父亲似乎还不满意。
他在病房和其他人说,在练习站立时,儿子总是让他站到很累才允许他休息;在练习走路的时候,儿子不好好扶他,还抱怨他走路姿势不好,有时候偷懒。他甚至觉得,他的病就是儿子总带他去饭店吃大鱼大肉,吃出来的。
父亲说这些的时候,儿子的脸上有一丝苦笑,,但看不出来不高兴。
对于父亲的误解,儿子没有直接辩解。在和我一起下楼买饭时对我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自古以来就这样,而且我爸的病跟我确实有关系。
我抬头望着身边这个男人,忽然觉得他特别有担当。当操劳半生的父亲老成了需要重新学习走路的婴儿,长大成人的儿子成了他最坚实的依靠,而误解,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小段插曲。
生老病死本是正常的人生过程,但是意外的疾病却让人难免慨叹命运的无常。
医生说,一段时间以后,患者们都能不同程度的康复。
但治愈他们的,不止是时间,还有来自家人的温暖的爱。那份爱,给了众多患者最大的坚强和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