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制度中、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身,它把我们与一切阻隔开。被恐惧包围和侵害的我们,为了教与学的目的,如何才能超越它并重新与现实建立联系呢?我所知道的、能把我们引向重建联系方向的唯一途径,是标明为“精神性的”东西。
恐惧对人类的状态有着如此根本的作用,以至于所有伟大的精神性传统都起源于这样的努力:克服恐惧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换句话说,它们都在强调同样的核心教旨:“不要害怕”。尽管这些传统教旨使我们超越恐惧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坚持同样的希望:我们能够逃脱恐惧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状态而进入福地,在这里与他者的邂逅不再是对我们的威胁,而会丰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细心留意这个核心教旨所表达的确切含义很重要。“不要害怕”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有恐惧,如果它是这个意思,我们会把它当作华而不实的告诚而不屑一顾。它不是说我们不该有恐惧,而是说我们不必置身心于其中,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论点。
当我是年轻教师的时候,我热切地盼望这么一天:我对教学了如指掌,我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力量,所以我走进任何教室的时候都不再有害怕的感觉。可是现在,年近60,我才明白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总会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我的恐惧之中一—因为在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还有我表达和行动的天地。
每次走进教室,我都能够从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选择我教学的天地,就像我也能从我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景观中选择我会达致教学目标的教学天地一样。我不必处于恐惧中进行教学: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恐惧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
感悟:今天选择再读这部分内容,源于自己的内心因为一件事情又充满恐惧。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就像掉入黑洞里那般无助、难受…于是我把这部分内容读了又读,无比赞同帕尔默先生在书中写的“恐惧无处不在”。
昨天父亲术后复查身体,剩了一项结果今天出来了,整体上没啥大问题,我悬着的心放松了很多。今晚我和小妹沟通父亲复查的情况,小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看着哪儿哪儿都有问题:数值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比去年升高了;肝上有点小异常;肺上有点小异常。她虽不是外科大夫,但是人家是医生,因此她说完这些话,让我立马就掉入黑洞里了。她还说我根本没当回事儿,我的情绪又瞬时被她的话语影响到了,自责与愧疚立即不请自到。
此时此刻我想对自己说“不要害怕”,我想努力带着自己逃离恐惧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状态,不至于在黑洞里继续往下掉。我能做的就是从帕尔默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当下我不能让自己再去想未来没有发生的任何事情,我只需要照顾好自己,此时此刻无助的自己,等到我的身心合一不再分离的时候,我再去思考如何去照顾父亲的身心。
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恐惧永远不会消失,我将永远与它同在,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里。未来是未知的,无法预测,我能做的就是过好每一个当下,照顾好当下的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迎接每一个明天。
新学期到来前,我会继续阅读,学习,带着更加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新一个班级的学生。向学生敞开心扉,不必因为自己有恐惧而不安,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