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我们走进大街小巷中总会不经意发现“24字”的存在。可见,国家欲从生活中慢慢地向国人灌输这些思想观念。诚然,这不失为一种加深人们对其认识了解的办法。但是,面对着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悠久的国度,仅从平常的标语入手是远远不够的。伯克曾言:“要依据过去策划未来”,又有斯宾诺莎说过:“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社会是在历史中前进的,如若未来要发展一种新态势、新思想、新观念等,都不可避免地要回顾过去对现在及未来的影响。否则,其将会脱离社会历来的客观存在而走向崩溃瓦解。
所以种种,我们应当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现在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诚然,儒家文化其中有着许多优秀成果对现代文明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应忽略其间一部分的阻碍作用。下面让我简单地略讲一下后者。
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种种原因,儒家文化渐渐地成为统治者统治各阶层的工具。文化与政治的结合使得人们的思想得不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三纲五常”犹如小脚女人的裹脚布缠住人们的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亦是加强了人们的奴性意识,自我观念、自我权利、自我发展等都在这种状况下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人的意识是僵化了的,人们选择“规避风险”“明哲保身”。自由、平等、民主等在古代中国的缺失影响着现今人们的观念(奴性意识):当今中国,还是有许多下层人民在面对生活在上层的人们的时候会无由来地产生一种自卑感与顺从感,不敢反驳对方的错误的观点;认为好的就自然是好的,很少会去思考其中不对的地方。再从国际层面来讲,许多人因为西方经济的强盛就视西方文化为一种正确的、优秀的文化,无论是在教育层面、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奉之为圭臬,却对自身优秀文化产生自卑感。这种文化不自信也就阻碍了我国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放慢我国的文明进程。
同时,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天下观念,表面上似乎是起到唤醒人们爱国热情的作用,实则是为那些不爱国行为做出了很好的借口。漠视国事,是因为个人生活得不到保障,投资自身尚且困难,又何必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关心国事方面。“三元里抗英”历来被标榜为一种爱国举动,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一场自卫运动:英军在当地的所作所为使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全家人以及自己,反抗才成为他们的行为,其中爱国这种情愫可谓是少之又少。何谓爱国?爱国是情感与行动的结合,是对国家的关心,是对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独善其身”似乎已成为国人生存的一大法宝,只要自身利益不受损便可心安理得地生活在自己所处的国家。爱国情怀在现今的人们中大都只停留在口头功夫上,付诸实践的又有许多只是在泄私愤而已,真正心系国家的恐怕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也就是说,“爱国”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对我们来说实为任重而道远。
儒家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想要道明其中之真理实为不易,但是其优秀的和相对腐化的思想早已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时,也要注意到文化糟粕的抑制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去好好探究降低减少这种抑制作用的解决方法。从中华民族之根源入手,使国人更好的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