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读《巨婴国》,感觉有些犀利和刻意,而网络上对这本书和作者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较严重。于是,接受他人的建议,选择了一本同作者的其他书,希望有更深的理解。
喜好终究是和个人曾经的背景相关:《为何爱会伤人》果然亲切很多,看时间,12年出版,或许是“巨婴”已形成了新理论,而这本多是对身边事的分析解读,没有提升的那么高,更贴近自己习惯的思考方式。
随着年龄相长,个人心智的完善,以及与他人相处中的融洽,是每个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给了我们更多的视角,梳理清晰了更多的思维方式,还是很有收益。
有关家庭
童年期家庭的相处模式是一个人三观的基础。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整体上还好,但各有点小问题的次完美家庭,多时候幸福甜蜜,少时候斗争纠结,虽然三观各异,但终归没有太大的偏差。 读过之后越发清晰的是:除了日常生活的照顾之外,有着在精神和心态上好的父母是很值得感恩的事情了。
如此说来,与人相处的技能,个体人格的完善,似乎也和文化和内涵一样,是需要几代人不断的积累、反思、沉淀、升华,才可以做到更好;离开原生家庭之后的我们,大概也有一种责任,为了下一代的更加心理健康,去接触、接纳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再有选取的提升自己内心的强大与平和。
有关爱情
舒服的恋爱和婚姻关系,和书中说得相似,个人感觉是一种默契与习惯。身处健康关系中的两个人,一定是最自然最真实的自己,而没有任何的掩饰和装饰。虽然人人各有缺点,但是一同去经营和改变,增强彼此心中的安全感,而不是寄托于外部的某些因素。
太剧烈的爱(相辅相成通常有太剧烈的恨),总归是消耗大过享受。也许类似明星的生活一样,会被粉丝追捧至神,也会遭受逾越道德底线的诋毁,这种两极共生的日子,大概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受的。所以,在自己的爱情中,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有关相处
在善意的前提下,人和人的冲突,多半出于“为你好”这几个字,尤其是在乎的人之间。不在意的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是可以轻易的屏蔽或者采取措施的,面对在乎的人,则有着种种不忍心和顾忌。
现在觉得,“易地而处”这句话,也有很重的主观色彩: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想象自己身处对方的处境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可是,理解二字的根本,其实是“运用对方的评价标准”。时时提醒自己,不要习惯性的忽略对方的意志,以对方喜欢的、习惯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为你好”。
另一处感同身受的是书中所言:在我们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对待对方的时候,一定“还渴望对方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特定的方式一定是给予者评价标准中的,而且在给予者这心中,这个过程和所有的需求都是善意的、应该的。在身边的所有给予者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这种影子。不知道这种心态能否有好的方式克服,也许,减少不必要的给予和需求,适度的距离感才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尺度?
和书中相同,在大学组织行为学的课程中,有一点记忆至今,即“评价本身就是一种高高在上”。有时候“认可”和“表扬”也会让人很不舒服,因为对象往往不是老师或者领导,而是原本希望交心的家人或朋友。书中的表述更准确,这样的评价过程,是将人当做“客体”对待的,与亲密关系本质相异。
内心幸福了,外在的一切也会一同美好起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就是阅读的收获之一吧。
或许天下本没有完美的个性,我们能做的,是提升自己,再逐渐练就包容的胸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