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先生是我崇拜的艺术家。他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是我学习中国人物画的重要指南。他各个时期的画作是我临摹的范本。他七十年代创作的《金光大道》《艳阳天》两部小说的插图是我膜拜的艺术丰碑。我的画室里有他多种作品集,他是我心目中的画神!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105cm×65cm 中国美术馆藏悼方增先先生有幸近距离欣赏过他《粒粒皆辛苦》《说红书》等诸多代表作。前几年,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我认真地观赏过他的个人画展。在那一件件承载着他丰沛的艺术激情的画作前,我情难自抑。在那狂放恣肆的数幅几十米长的巨制长卷前,我敬意陡生!方增先绝对无愧为中国当代人物画坛的巍然丰碑!
悼方增先先生12月5日,一个噩耗传来,88岁的方增先先生去了。我心悲痛!下文以“一个时代的远去”悼念方公,我以为非常贴切!
下面,我谨以一首小诗向先生献上我的敬意:
痛悼方增先先生
名曰增先艺惊天,
《粒粒辛苦》震画坛。
《红书》佳作开新面,
《母亲》囯展银奖颁。
《金》《艳》插图誉全国,
笔墨恣肆神韵酣。
国画人物居魁首,
肇启新风树经典。
仰慕先生尊楷模,
《水墨画法》几翻烂。
倾力学艺蹒跚步,
煌煌巨制细观瞻。
心追手摹多临画,
奋力登攀未曾闲。
惊闻方翁贺鹤去,
双目盈泪向南天。
深祝天宮君长笑,
勤挥画笔写大千。
:
附注:
《粒粒辛苦》:为方增先先生于1955年创作的国画《粒粒皆辛苦》之简称,此画当年被美术界公认为中国人物画早期革新的典范。
《说红书》:是方增先1964年作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新人物画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
《母亲》:是方增先先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齐白石艺术基金奖的作品。
《金》《艳》插图:是方增先先生在七十年代为《金光大道》与《艳阳天》两本小说所画的插图。十分精彩,堪为珍品,当时轰动全国,广为画界推崇。
《水墨画法》:即方增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巜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一书,我曾购有多种版本。
—— 2019.12.11晨于昊瀚堂
方增先走了, 一个时代的远去
原创: 叶芳芳 美术报
12月3日,浙派人物画领军人物之一方增先先生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8岁。至此,浙派人物画“五老”(李震坚、顾生岳、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最后一位老先生也走了,一个时代过去了。
方增先一个多彩的人生走掉了
让时间回到半月前。11月22日,吴宪生给刘国辉老师打了一通电话,“方老师进医院,人意志不清楚了,恐怕挺不过去了”。刘国辉一听百感交集,知道他生病,但不知道这么严重。第二日,刘国辉即和爱人罗建平女士前往。去之前,他还特意换上了一双红鞋子,师母则戴上一条金项链,民间有种说法这样能冲喜,他们希望能以这种方式保佑方老师平安渡过。
1954年,金浪、史岩、邓白教授率领教师在敦煌考察学习古代艺术,右三为方增先 悼方增先先生刘国辉和爱人赶到医院,戴上口罩进了病房,看着方老师插着两根管子,眼睛闭着,已经不太认得出了。刘国辉来到他身边,轻轻地说:“方老师,刘国辉来看你了。”没响,过了几分钟,刘国辉又说了一遍“方老师,刘国辉来看你了。”
方增先的眼睛一睁一耷,慢慢睁开了,因为插着管子头不能动,眼珠从那侧转到了刘国辉站的这一侧,似是感知到他来了。刘国辉对他说:“你放心养病,给你请了很好的医生,你要听话,要听医生的嘱咐,我们还会来看你的。”
959年,潘天寿、黄羲、刘江、方增先(右六)等与毕业生游杭州湖心亭 发自简书App听完这番话,他有知觉,眼睛慢慢睁大,黑得放光。他很想跟刘国辉说说话,但却不能。就在这时候医生来查病房,一大群人进来,探病人都得退出,刘国辉只得转头对方增先说:“方老师,我只能走了,下次再来看你”。
看着方增先先生的样子,刘国辉从心底里想,如果这次能缓过来,真的会过去的。他也是这样安慰方师母:“您放心,会过去的。”
回到杭州后,最近他还想打电话过去,但却不敢。直到吴宪生来电说:“方老师没缓过来,走了。”他怔住,没想到那一别竟是永别,很多来不及说的话终究没有机会再说出口。
在“新”与“古”之间跳跃
在刘国辉眼中,方增先是很敏感、能思考、又很跳跃的一个人。“他是属于比较灵动的那一类,所以他的画作生气勃勃。”刘国辉如是说。
因为喜欢尝试,方增先始终在变。去上海后,他先用“细线”,后画了一批“古人”,又画“积墨”,对于这过程他或许也未考虑成熟,只是有兴趣,敢于创新。
方增先说,传统中国画必须走现代的路,因为全世界往前走,那中国画也要往前走。
郊游留影。悼方增先先生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他总是在新与古之间来回跳跃,反哺以前的东西,看看漏掉了什么,不断地来回咀嚼、吸收、放弃,即“交流互鉴”。
从他年轻时的成名作《粒粒皆辛苦》,到成熟期的《说红书》,到上世纪70年代的《艳阳天》《孔乙己》,方增先的人物画融贯中西两种不同体系的技巧,并找到两者的连接点,实现了将西方写实造型原理与中国水墨写意技法融汇于一体的超越。上世纪80年代,他的积墨人物画法再度把国画人物画推向一个气象浑成的博大境界,以《帐篷里的笑声》《母亲》等画作再一次打动世人的心。这些都是各时期“浙派人物画”当之无愧的代表性的作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美术界,成为人们反复揣摩的范画。所以他的成绩绝不仅在浙江,更是影响了全国。
20世纪80年代部分师生合影(前排左二起:王庆明、吴山明、宋忠元、李震坚、王德威、顾生岳、方增先、吴永良)悼方增先先生刘国辉虽然不是方增先先生正式的入室弟子,但两人惺惺相惜、互为欣赏。方增先到杭州开展览,还特地通过马锋辉找刘国辉去他处所谈艺论道。“其实我是李震坚先生的学生,没有直接受教于他,但方增先先生、周昌谷先生、宋忠元先生、顾生岳先生都对我很好,他们这一代人没有门阀观念,对学生、对才能是发自内心的爱。”那年方增先没有招生,但他还是鼓励刘国辉考,且希望能考上,之后他也确是将刘国辉当作自己学生一样地爱护。
或许识才之人,才更爱才、惜才。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105cm×65cm 中国美术馆藏悼方增先先生1980年中央美院史国良、刘大为那届研究生班毕业,毕业展览在北京,方增先去了,看了后很是激动,出于爱才,他与史国良接触,希望他到中国美院来授课,但可惜,他后来去军艺了。
方增先每日每夜考虑的就是画画、教学的问题,很少在外面参加各种活动,对外面的应酬更是不在行。反观当下艺术院校的教学氛围:老师上课不见人影,却热衷于参加各式活动的现状,简直天壤之别。当我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更应从前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教学态度和理念中,去反思当下的美术教学。
方增先 骆驼图 102×66cm 纸本水墨 1979年 深圳美术馆藏 悼方增先先生很长一段时期里“浙派人物画”以他为旗帜
方增先不仅是画家,更是教育家。他曾写过一本薄薄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对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这本书发行量非常大,有43万册,甚至传播到了国外。当时学中国画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本。
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他还先后发表了许多很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中国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结构素描》、《对国画人物练习的几点意见》、《漫谈人物水墨写生》……这一系列的论述,紧扣住水墨人物画最核心的问题:对人的表达和描绘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学科。
《怎样画水墨人物画》 悼方增先先生刘国辉在《浙派人物画》一文中这样写道:方增先先生是“浙派人物画”的创始人中影响时间最长、作用最大的一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浙派人物画”是以他为旗帜的。
他从造型法则、基础练习、笔墨运用等方面全方位地构筑了“浙派人物画”的基本理论,再加上周昌谷、李震坚一系列关于色墨技法的经验总结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无意间所显示出来的学术领袖地位的那份自觉,使他无可争议地成了这一脉学术流派的总结者,他在实践和理论上的贡献,在‘浙派人物画’的发展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方增先 说红书 196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悼方增先先生此外,方增先还是一位对国内当代艺术发展具有前瞻性和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为上海地区乃至华东地区美术的活跃和发展做了很多推动性的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举办上海双年展。
他曾说,“上海是个大都市,画家和观众的接触面都很广,不管什么流派都有人喜欢、欣赏,美术作品的风格古典的、民间的、外国的都有人要,这与上海的文化有关。各人可以兼容并蓄、各自发展。这种方式对当前艺术的发展更适合。因为艺术应该发展流派,各有各的门路”。他不排斥拒绝各种艺术流派、风格,对于年轻人的艺术创作,更是尽力去理解与支持。
方增先 母亲 135×135cm 1988年 上海美术馆藏悼方增先先生他就是这样一位开明宽容、创新个性、把艺术视作生命的艺术家。他认为人物画应该有“意”,需要夸张,而事实上他确是活出了这样的“意”人生、多彩的人生。曲终人散,这样一位在中国人物画领域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推动传统国画革新的人物,从此与我们告别。人虽离开,但精神永存,他留下的那代人的品格和精神犹待传承,留下的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终将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