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怎么又尿床了!”大人这么一呼喊,仿佛孩子犯了错似的。当然,孩子意识上绝对不想尿床,但是潜意识里,他们实践了一次佛洛依德的著名理论:“失误动作”——他们遗忘了。尿床在家长看来是一种犯错,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渴望”。
《尿床老师》用褒奖、赞扬的方式去诠释尿床这件事,它回应的是孩子深层次的“渴望”:“我犯错,是被允许的。”能够持有这种态度的家长,将来会是“陪伴支持型家长”,面对孩子潜意识的“错误”时:
第一,绝不斥责,并传递“这没什么”。
第二,回顾这件事情发生的环节,看在哪个环节可以中断发生。
第三,让这件事情完整结束。
第四,过后绝不主动提及此此事,若孩子提出,再充分和他交流。
但更多的家长是恐慌,总觉得孩子下一次还会继续尿床。尿床=“犯错”,“犯错”,是不被允许的。3岁的时候不允许“犯错”,10岁也不允许,15岁更不行,那叛逆的火焰可能被压制到成年以后。
年龄越大的叛逆,感觉越爽,但副作用也越大。这些副作用包括:
1.愧疚感:我伤害了别人,我给别人添麻烦了。
2.羞耻感:我这点事都做不好,我否定自己,我是个垃圾。
如果你不能保证孩子将来能够消化掉这些副作用,那从现在开始,就尝试站到“陪伴支持型家长”的阵列中吧!回应孩子深层次的渴望:“犯错,是被允许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