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故乡时光——32

故乡时光——32

作者: 长恩在 | 来源:发表于2020-07-22 11:57 被阅读0次

          (十五)谁是最幸福的人

          周维旭上中学的时候,妈妈就不在世了。妈妈是肺气肿,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四处求医,治疗无效,确切的说,没有钱给妈妈治病。要是有钱把妈妈带到大城市大医院,肺气肿还是能治好的。

            爸爸是不爱管闲事的人,又是独生子,爷爷也非常关爱爸爸,所以好多种家务活,都让爷爷一个人干了,爸爸干的效果不是太好。农活更不会干到位,因为,他爷爷是农业能手,爸爸是读书人,也学过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员,解放后,在村党支部当会计几十年。觉悟高,学的传教手艺,也没有行艺。是地地道道的贫下中农,优秀党员,五十岁退出村干部,在生产队蔬菜园种了十多年蔬菜、西瓜。爷爷去世后,他们家的生活水平就逐渐下降下来。

            周维旭小时候就跟“穷”字打交道,十岁露头就学着理财、做生意,每到放假,就在大山里挖草药。读高中时,放假,他就出去做生意,到外面行艺,尤其使用油漆手艺,很有能力。还在他乡写字画。

            他和二哥在一起住家。二哥,帮他搭娶媳妇的平台,姐夫马彥章帮他出彩礼,媳妇是汪家姑娘,叫汪永芳。汪永芳在娘家,就得先天性的心脏病,不是十分严重,汪永芳和家长都不知道有心脏病。芳龄20岁那年,嫁到周家两个月时间。由于,怀孕心脏加重负荷,病倒在床。数日不起。对于,经济非常紧缺的家庭,有了病人,真是雪上加霜。凭周维旭的个性,吃成喝不成,也得治病救人呀!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医疗水平没有领先条件,村医、乡医下不了定义是什么病?周维旭只好四处借钱,带妻子汪永芳去本县医院求医,以无能为力而告终。两个人又到市医院,也是辅助医治,最后,到灵武精神病医院,为我自我。令人失望。钱是什么?只要你带着它,它就会离开你。周维旭花了N量失望钱。在医学、医疗轨道上,颠颠簸簸,续而诱发。是他学了不少医学知识。积累了极大的债务?九年养成了一个习惯,钱就是用来买药的、治病的。他觉得日用品是那么的省钱。

            19 90年,汪永芳旧病没有痊愈,又得了肝包虫。周维旭看着病殃殃的 、愁眉苦脸的妻子,笑着安慰汪永芳说:“有我在。别愁了,你就高高兴兴的养病,我一定让大夫治好你的病。”汪永芳激动的热泪盈眶,嘴唇颤动着,满面泪痕代替了她的话语。

            虽然,周维旭给妻子宽心,但是心里在想,钱在哪里呀?我在哪里去弄钱呢?古人云:“一文钱逼煞英雄汉。”古人虽然这样说,周维旭救妻心切,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爬上了高难度的巅峰。钱是凑到了。去哪个医院呢?

            堂四哥周维川在同心县工作,了解同心县医院能治疗。对于,有心脏病的病人做肝包虫手术,难过麻醉这一关,医生拒绝治疗。周维旭的想法:宁可病人躺在手术台上不愈,也不能躺在床上等死,并且,请专家细心手术,不让专家承担风险。周维旭胸怀宽广,感动了专家、医护人员和四哥。于是,四哥请来了有丰富经验的麻醉师。采取递进式、童量麻醉,顺利的做完了手术,终于闯过了鬼门关。身体不得还原,精神不振。夜不能寐。手术成功,不等于病根剜掉。

          1991年,肝包虫又复发了。当时的周维旭懵了,不久又振作起来。在全国到处打听,青海,新疆,也没有放过。最后,荣幸地遇到西吉县医院院长,李明。现在自治区中医研究院。李院长说,再不敢手术,用药物控制,可以延续。同时也确诊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p波。他还说要治好,需要到日本换心脏。虽然,当时的周维旭已经负债累累。但是,救人的决心没有变,他排查了一下,该见的朋友都见了,该问的乡邻都问了,实在没有潜力可挖掘,自己心也累了坚持不住了。眼看着病人一天不如一天,实在不忍心。汪永芳知道他们的实力,坚决不让周维旭再折腾。只好依了她,坚持用药物控制,到了1993年,汪永芳彻底到下了。逐渐的不能自理,连饭自己都无法吃不到嘴里,一切都要靠周维旭照顾,就这样又坚持了三年。

            妻子汪永芳觉得自己实在撑不住了,用同情的眼光,安慰周维旭,用微弱的话语:“谢谢……老公……关心……费心……劳心。……对不起,……希望你照顾好………自己,……老爹、两个孩子……还等着你……照顾,……亲爱的……老公……来世……再见!……” 

            古历2月16日。天空飘着淡淡的浮云,灰蒙蒙的,阳光关心着残云,给大地只留下了微弱的光芒。鹅毛大雪从天空悠悠扬扬地飘落下来,猛然间哪里来的力度恨恨的砸在地面上,摔的粉碎,瞬间没了形体,大地全是泪痕!汪永芳眼含泪水,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两个幼小的孩子、饱经风霜的老公、所有关心她的亲人、帮过她的乡亲,还有这个美丽的世界。享年三十四岁,正寝寿终!多么年轻的生命呀!十四载情侣轨迹!瞬间是何等的心情呀!去了……永远的去了!

            谁有办法能让该见的人,再见上一面,就一面!周维旭前后五年上不了班。对他的负面影响,都没有让他再见上汪永芳一面重要!N数债务,他都不在意,这些债务填补了他对汪永芳的怀念!周维旭无奈的念叨着一句话:多谢四哥周维川,让汪永芳多见了几载美丽的世界,柔和的太阳。感谢你亲爱的四哥。这句话使周维旭似当年的祥林嫂。

            汪永芳和周维旭组建了家庭后。首先,要感谢姐夫马彥章和姐姐,有了家庭的支持,马彥章姐夫,理所当然的担当接受感谢的主角。姐夫和姐姐是坐上客,在漫长岁月中“补”字当先!再次,应该与二哥、二嫂,在一起多过些日子,这是人之常情,以表感谢二哥二嫂!可是,老天欲情!

            由于,汪永芳到家里,两个月后,渐渐的身体脆弱,是大病的兆头。本来家境就不好,经济基础特别差。周维旭为了不连累二哥。这才提出跟二哥分家。

            周维旭和二哥分了家。分家的时候,本来就没有啥家底,哥儿俩,按人分红,他得到两个碗、两双筷子。五十斤米、五十斤面。结婚时候用的铺盖。弟兄两用一套锅具,总不能分开吧,周维旭把锅让给二哥,自己拿出三十元钱给父亲,让父亲赶集为他买一口锅,让父亲装面子。周维旭搬到周瑆家南面一个小窑洞里安了家。

            周家湾属山区,可是,还没有合适的山形挖窑洞。周维旭安家的小窑洞,在中庄最南边,这块儿,前辈修建庄院时空出来的,因为,这块儿是黄绵土,挖不了大窑洞。到了周维旭父亲当家的时候,人口多,住宅缺少,只能在这里挖一孔小窑洞。这孔小窑洞可有功劳了!大哥住了,二哥住。二哥住完以后,周维旭又住。中庄大院,本来只有三孔窑洞能住人。大爷住一孔;四爷住一孔;六爷住一孔。当时只有四爷的人口多。四爷又新挖了一孔大窑洞,还是不够住。后来,周维旭的父亲就在中庄南边挖了这孔小窑洞。让大哥住,大哥住了几年,大哥人口增加了住不下,在中庄门坡下边选了一块平地,箍了两孔土窑洞。把家安在箍窑子。这孔小窑洞留给二哥住。后来二哥人口增多了,在中庄院里平了一块地,也箍了一孔土窑洞。把这孔小窑洞空出来,又让周维旭安家。

            周维旭是四爷的孙子。周瑆是六爷的重孙子。周维旭和周瑆本来就是同家族。古话说得好,树大必分枝。中庄大院现在分为三大家。周维杰是大爷的孙子,现在还在中庄大院住。周维旭的人口逐渐增多了,这孔小窑洞住不下,只好跟大哥做邻居,也选了一块平地,箍一孔土窑洞,还盖了一间土木结构的房子。把这孔小窑洞空下来,留给二哥。现在二哥栓牲口用。后来,这个大院里就住着周维杰和二哥两家人。

            当年,周维旭的光阴过得非常紧巴。可以说是周家湾最穷的一户人,生产责任制时,只分了他一口人的承包地,汪永芳嫁过来,承包地已经分结束了,几年后,七口人吃饭,全靠这一口人的承包土地,亩数不多只有八亩地,如果有水,八亩地,七口人够种了。

            贫穷是致富之母。周维旭实在是穷怕了,经常找致富机会。后来,听冯士龙讲述南国风光,周维旭从心里默默的下定了要走出周家湾的决心。由于他老爹年龄比较大,妻子又有病,经常带妻子在异地折腾,为了照顾这两个人。所以他没有条件出去,只能在家里面维持贫穷的生活。汪永芳提议给她找个事情干,周维旭决定办个小卖铺。王永芳是初中毕业生,绝对能承担营业员的工作。在王永芳的同意下,有亲朋好友的集资。周维旭很快办起了小卖部。有了小卖部,生活还能过得去。可是汪永芳的病又严重了。周维旭此刻唯一的想法,就是给王永芳治病,折腾了几年,汪永芳的病也没有治好。撇下一家人,她去见阎王爷去了。汪永芳去世了,家里面的事儿全靠周维旭料理,又干家务又干农活,还要照顾孩子,照顾老爹,就这么折腾了几年,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才和张耀华又结为夫妻。张耀华给他又生了两个孩子,这时候家里面四个孩子。日子过的比以前好多了。因为,张耀华把所有的积蓄投资到原小卖部,小卖部变成大商店。日子虽然好过了许多,但周维旭出门创业的决心没有变。等孩子们长大点儿了,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再出去在外面创业。

            后来听到马永才说红寺堡也正在搬迁。同时又了解到周瑆在外面这几年干的不错,今天又把小红车开回来了,所以他暗地里给周瑆竖出了一个大拇指。

            正月十五小年过后,周维旭骑着摩托车,来到新庄集。找到邻村的马永才,马永才和周维旭两个人到红寺堡了解了两天。只要愿意去红寺堡的人,首先到管委会去报名,管委会就给每一户人,划分一块庄台子。一块庄台子,也就不过是500元到1000元人民币吧,大庄台子是1000元人民币,小庄台子是500元人民币。周维旭是开百货铺子的人,他在周家湾里也挣了钱,还完债务,根据他的实力,买了三处庄台子,打算留一块庄台子,自己盖房子,另外两块庄台子卖了赚点钱。赚的钱和本钱加起来够在市场里盖套营业房,所以周维旭就在市场里建了一套房子。市场里的房子都是营业房,周维旭准备在这里开一个卖建房子用的材料。

            周维旭的妻子叫张耀华,原来也当过老师,是甘肃环县人,后来,下海做生意。嫁到周维旭家,带来了她全部资产,加强了周维旭原商店的流动资金,周家湾人的日常用品,就在周维旭和张耀华的商店里,基本上都能买得到。张耀华毕竟是有文化的人。他认为要想做生意,就要先做人。只有热情对待客人,回头客就多,当然货流量就快。她的赚钱宗旨是:有利润就卖,从不高价卖货。多中取利,顾客更满意。货流量快,营业者就得多下苦,自己辛苦是为了赚钱,也为周家湾人省钱。几年后赚到了几十万。人缘相当多,威信更高了。说话也有人听。她不光能做生意,还会种庄稼,是种庄稼的能手。从此这个家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从一个很穷的家庭,现在在周家湾算是有钱人。他热爱孩子,孝敬老人。当她来到这个家的时候,周维旭的父亲已经80岁了,她以女儿的身份出现在80岁老人的面前。大力支持周维旭到外面去创业,因为,周家湾农田土质不错,就是缺水。我们应该到不缺水的地方好好发展。他家里现在有四个孩子,两个孩子是她和周维旭生的,周维旭和前妻汪永芳也生了两个孩子。汪永芳生的是两个男孩子。张耀华生的是一儿一女。她把四个孩子都看做是自己亲生的。

            为了在红寺堡做更大的生意。把周家湾铺子打给周志远。把所有的资产投资到红寺堡去。把一部分钱投资到盖房子的材料上。周维旭根据当地的情况,卖庄台子还是比较赚钱。所以他花钱买了两套庄台子。传手把庄台子卖掉。加上本钱和利钱,再买几套庄台子,再卖掉,买来传手卖掉,这样一来,周维旭的经济数量逐步上升。

            周家湾里的田地,还没有舍得放弃。张耀华在家里供养几个孩子上学,照顾老爹,一边种地,还承包周瑆家的地。古人说的好:“若要发买卖带庄稼。”  周维旭在红寺堡做生意,张耀华在周家湾继续种地。张耀华有兴趣地说,周家湾要是有水,确实是个好地方。照看老父亲和四个孩子上学。她不愁,发愁的事,是人畜饮水的问题。过几年孩子长大了,我们也应该搬到红寺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时光——3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uzkktx.html